“*和国家的*策多好啊,现在人们生活很幸福,都住上了漂亮的房子,出门就是柏油路,每天都有肉吃。”乌什县阿恰塔格乡布干村岁的妮娅斯罕·阿木提见证了村民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生活的巨大变迁。
乌什县属大陆性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海拔在~米之间,山区面积占59.9%、戈壁荒滩占27.6%、谷地平原占12.5%,俗称“六山三滩一分地”。耕地总面积46.81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33亩,年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乌什县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自治区*委“1+3+3+改革开放”工作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大力实施“六个一批”“三个加大力度”,扎实推进“九个聚力攻坚”,采取“四个一百”等举措,做到“九清”,积极推行“扶贫+劳务输出、特色林果、畜牧养殖、订单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模式,如期完成各年度减贫任务。年全县顺利脱贫摘帽。
就业扶贫——“吃饱”变“吃好”
“我们公司工人月均工资—元,有些员工还开着小轿车来上班。目前,有12万羽鸽子,80余名员工,建设达到标准后,可解决余人就业。”3月19日乌什县国合鸽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钊介绍。
该公司项目总投资万元,占地面积亩,建设鸽棚40栋和配套建设孵化室、消*室、实验室、防疫治疗中心、隔离区等设施。根据项目发展需要,增加投资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经营。该公司年出栏商品肉鸽20万羽、鸽蛋10万枚,为当地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自公司生产经营以来,员工不断增加,由原来的20余人增加至现在的80余人,其中有5对夫妻工就近就业,家庭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住乌什县依麻木镇玉斯屯克和田村的吐尔逊·赛麦提和妻子就是其中一对。
由于吐尔逊·赛麦提父母都患有疾病,导致家庭贫困。“年我家被识别为贫困户,一家6口人年收入不到2万元。”吐尔逊·赛麦提说。
年经工作队介绍,吐尔逊·赛麦提夫妇到公司当饲养员。如今,两人成了养鸽能手,家庭收入逐渐增长,年收入达到10万元,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5年来,乌什县扎实推进“六个一批”,通过跨县整建制输出转移、县内就地就近转移、农业内部转移等,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基本实现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1万人,实现贫困人口劳务创收.1万元。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创业、岗位技能、致富带头人培训人。
产业扶贫——“输血”变“造血”
3月13日,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名工人正抓紧时间将3万棒黑木耳菌棒装车运往柯坪县。
“公司生产的黑木耳菌棒主要供给柯坪、温宿、乌什三个县。去年生产了万棒黑木耳菌棒,助力个村个贫困家庭增收。”浙江省援疆驻乌什县新农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明技说,目前生产的万棒黑木耳菌棒将陆续送到农民手中。
年2月,浙江省援疆“万亩亿元”工程黑木耳菌种捐赠暨菌棒厂开机仪式在该公司举行。标志着地区黑木耳产业化应用示范拉开序幕。由浙江省农科院捐赠的支试管种,通过扩繁成原种并制成液体菌种后,可以满足千万级栽培菌棒的生产能力。依托当地丰富的果树修剪枝条,实施黑木耳种植增收工程,建设黑木耳菌棒科研生产车间,年产0万棒黑木耳菌棒。投入万元,建设黑木耳生产基地21个,引导个困难家庭参与种植黑木耳,户均增收0元以上。
乌什县阿恰塔格乡奥依吐尔村有22户农民种植黑木耳,69岁的努尔·尤努斯是其中之一。今年,他早早地将黑木耳大棚整理就绪,等着菌棒进棚。“以前没见过黑木耳,也没有吃过。年8月至年12月在*府的帮助下,我种植了0棒黑木耳,挣了多元。今年好好管理,提高黑木耳品质,争取多挣钱。”努尔·尤努斯说。
近年来,乌什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基础进一步夯实,初步形成以黑木耳、核桃、鹰嘴豆、番茄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推动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截至年底,乌什县特色产业项目落地30个。
电商快车——“直销”变“网销”
“乡村的山羊肉品质很好,春节送朋友,大家表示还要订购。”3月14日,记者在阿迪力·托合提手机上看到买家这样评价。
22岁的阿迪力·托合提是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英阿特村电商服务点负责人。从小在英阿特村长大,在他的记忆里,肉吃得多,菜吃得少,住的是土坯房,衣服缝缝补补,一年四季在山上放羊。上学以后才走出村,看到外面的世界。高中毕业就回到村里,抓住村地处偏远、闭塞的特点,在*府的帮助下开办了电商服务点。
阿迪力·托合提依靠*府支援的皮卡车,为村民跑起购销业务,三到五天往返一次75公里外的县城,将村里的有机山羊肉销售出去,为农牧民将从网上购的物品取回家。除购销业务外,还为村民办理交电费、手机话费、打印复印等业务。
“我通过电商平台,让村民购销物品不再难,村民付给我1—5元的费用。”阿迪力·托合提说,他还准备扩大经营,将本地红枣、核桃加工成“枣+核桃”在网上销售,把村合作社的有机山羊肉大批量销售到全国各地。
在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策的支持下,乌什县采取“电商+旅游”“电商+家*”“电商+访惠聚”“合作社+电商+农产品”“电商+农产品+贫困户”等模式,积极建设一批涉及核桃、鹰嘴豆、沙棘、红枣、特色文化旅游、民族服饰等特色产品的电商扶贫示范村。先后获得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区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荣誉称号。
年,乌什县被确定为新疆首批电商进乡村示范县后,全县建设了9个乡镇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个村级电商服务点,乡镇站点覆盖率达%。
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开展以来,乌什县累计培训68期1.21万余人次,其中困难户人次。累计带动就业人,孵化网商人。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达.27万单,完成交易额.09万元。
全域旅游——“旅行”变“战略”
“春天游客来了看杏花,夏天杏子熟了吃杏子,秋天和冬天可以吃杏干,杏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3月14日,说起旅游为他们村带来的变化,乌什县奥特贝希乡巴什阿克玛村农民艾力·尼亚孜开心不已。
巴什阿克玛村距离乌什县城23公里,约有0余亩杏园,是远近闻名的“杏花村”。艾力·尼亚孜在村里开了一家烤肉店,他说:“过几天杏花开了,游客来看杏花,我和妻子一天卖烤肉能挣0多元。”
自年起,乌什县将巴什阿克玛村打造为“杏花村”,按照“集中连片、一户一策、保护优先”的原则进行合理布点、规划设计,投资万元对项目区65户特色民居实施保护、修复及外部风貌改造。同时,对口援疆单位投资万元,实施村道沿线杏树移植补栽工程。按照自治区“旅游兴疆”及地区“把旅游资源大区打造成旅游经济强区”的战略部署,全力发展旅游扶贫业,全域布局、产业融合、彰显特色、提档升级、旅游扶贫,进一步完善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近年来,该县打造20余处乡村旅游景点,发展农(渔、牧)家乐55家,带动户困难群众入股分红、直接从业0余人、间接从业0余人,成功入围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名单。
此外,中央、自治区、地区、县89个单位定点帮扶乌什县个村,凝聚起打赢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3年实施方案进展顺利,累计落实项目个,到位资金14.亿元。村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全部实现通硬化路、通动力电、通广播电视、通宽带网络。
(牛海燕)(中国日报新疆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