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大风,夹杂着*沙尘土
出去一趟便是灰头土脸
冬季的雾霾,悬浮着的颗粒物
就像一座城市蒙上“面纱”
夏季的暴雨,冲出一道道沟壑,水变得越来越*
这就是中国大约4亿人目前的生存环境
如果放任
很快会成为14亿人的生存常态
尽管这样
有人还在排污、砍伐、破坏
也始终有一些人不顾一切地将生命奉献给这片土地
与时间赛跑
默默在贫瘠的土地上做“种树人”
马三小——种树多棵,用爬的!
年下半年,马三小尝试着刨出了第一个树坑,那一年,他一共栽下37棵杨树,第二年全部成活。
37棵杨树,是马三小种树的开始,也是他对生命重新燃起希望的开始。
年马三小因患脉管炎右小腿被截肢,消沉很长一段时间后,主动找到当地林业部门,义务看护村外一条沟渠,条件是可以在附近的荒山上植树,收益将来归自己,以谋求生计。
荒山土壤少,石头多,种树时,挖出的石头不能再回填,得从有土的地方靠着自己的爬行“运”土,再加上“运”树苗、“挑”水等,最开始时,种活一棵树至少需要爬行6个来回。就是这样,马三小硬是拖着身体用棉套包好残肢把树种到多米高的山上。
近20年,多棵树,爬过的土地已经换了个“模样”,马三小说:“尽管我开始种树时是为了挣点儿钱,但这么多年来我只卖过11棵树,卖树的钱都捐给了汶川灾区和困难同乡。”
刚开始的时候,从来不知道这条路会走多长,多久才能看到荒地成林,多年之后马三小坐在家门口的石头上眺望自己亲手种植的树木,“它们就像我的战友,整齐屹立,守卫着太行山。”
李洪占——60年初心不改的“种树老人”
23岁的李洪占,在村北山的荒土岭上栽下第一棵树,60多年后,他在这里种下了8万余株各类树木,面积达公顷。经过长年累月和树木打交道,李洪占对各种树木的习性了如指掌,也对乡里的每条沟壑,种了哪些树了然于心,成为当地“植树专家”。
由于土壤的蓄水能力不足,在全是荒山*土,连棵草都没有的地方种树在很多村民看来,李洪占无异于做无用功,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60年间,从最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责任田、承包地、防风林、渠道边,想办法种上了柳树、松柏、杨树、云杉、沙棘等林木。
种树,已经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手上全是老茧,指甲缝塞满泥土,看到土里的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他才真正安心,将近90岁的李洪占,还在规划着种树的路线。
一把锄头、一副肩头和一个甲子的时光,绿了一片荒山,如果问一生这样做值不值?“种树老人”会说,只要走得动不死就要种下去!
吴精忠、吴向荣——两代植树人的传承
阿拉善,中国沙漠化程度最强的区域之一,以前这里春天扬沙肆虐,几乎看不见蓝天白云,但是近几年,一抹抹新绿出现在这里。
在儿子吴向荣的记忆里,父亲吴精忠一辈子都在沙漠治沙,要么飞播植草,要么是种树治沙。他第一次坐上父亲用于“飞播造林”的农用播种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种子通过飞机底部的一个豁口播散出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数不尽的种子四散开来,就像是长着尾巴的精灵”。
长大后,吴向荣留学日本读环境学,思考能够为家乡做些什么,吴向荣向日本友人大沢俊夫和坂井昭保介绍了阿拉善,三人成立了世界沙漠绿化协会的NGO组织,争取日本官方和民间的援助,利用各方资源来帮助阿拉善阻遏沙漠扩张。
最初吴向荣种植的树基本没有活下来,高学历却没办法成为合格的“种树人”,经过实践学习、思考,借助世界各地的经验,提出“锁边”,即锁住沙漠的边缘,阻止沙漠扩张实现生态自我修复而非沙漠变绿洲。
每年春季吴向荣带领团队育苗、浇水、修剪,15年之后,他们在*沙上开出一条南北长约20公里,宽约为-米,总面积达3万亩左右的锁边林绿化带。
从父亲到儿子,两代人在腾格里沙漠的边缘坚守,从传统播撒到多样化种植,技术、理念在传承中创新,作为“种树人”,沙漠化可以治理,荒地能变绿林“可怕的是人们内心的沙漠化”。
张玉良——甘肃戈壁上的“百事通”和“活地图”
张玉良是一位林业工程师,每到春季连续三个多月几乎无休,日均步行10多公里,作为技术总负责,在造林地勘测规划、挖沙换土、管网安装、苗木调运、植苗管护等一系列工作中都首当其冲,总会选择任务重、变数最多的施工段。
自毕业就进入肃北县植树造林的一线,从一名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种树人”,不止种,更重要的是守。走过肃北县的大大小小山头,对土壤、树苗、管护烂熟于心,他的敬业被同事称为“百事通”和“活地图”。
张玉良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节水造林管网设计、安装、维修、客土造林、盐碱土改良、营林造林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和林业*策、新技术,到实地勘探,林区调研,引进并培育出十多种适合高原气候条件的苗木百万株。
年又通过招商引资在肃北建立第一个公司化运营种苗繁育基地,不仅让戈壁滩上现“绿洲”,也用绿色为当地带来资源和财富。
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如他们一般的人
热爱、敬业、传承、创新、坚守
十年育树,百年成林
看,他们的付出已经让地球有了变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从20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
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平方公里
沙化土地面积
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平方公里
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平方公里
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数据显示
自年代初以来
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
该面积相当于所有亚马逊雨林的面积
而在这当中,至少有25%的贡献来自中国
一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
整个社会才是解决荒漠化的源泉
在蚂蚁森林“云种树”项目开发至今
肉眼可见曾经的荒漠在春天泛绿
不仅是每个人在低碳生活
企业、公益组织、学校都有参与其中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
难的是用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
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样
一时的心血来潮属于偶发事件
难的是在公益和利益之间长时间坚定的选择
疫情原因让今年的植树节很特殊,不少植树活动取消,其实如果不破坏环境,大自然的自愈能力也足以让世界更好。面对不断扩张生产的土地,企业的能力、资源比个人更有优势,大公司应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毕竟没有自然资源,企业又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