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青山不负人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河流域重要水源产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苍茫雄伟的祁连山仿佛一双有力的手臂,握住天山,挺起西藏,在中国西北的版图上,构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
被称为“雪山之王”的雪豹,生活在祁连山海拔-米地区,是高山生态系统的“温度计”。雪豹监测数据的变化成为祁连山地区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年9月,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县、天峻县区域布设的一批红外光谱相机拍摄到的画面中,悄然出现雪豹身影,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屏障的意义也逐渐显露。
雪山王者已归来
“监测雪豹,仿佛一场‘游戏’,是一场人与自然生灵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过程。当我们第一次把监测到的雪豹放归后,它向山巅走去的脚步很慢、很优雅,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它们才是真正的主宰者。”回忆起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第一次捕捉到雪豹并为它戴上跟踪项圈实施监测的场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王大*颇有感慨。
追溯对祁连山青海片区的雪豹监测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年在疏勒南山部分区域开展了零星的以访谈和文献资料查阅为主的雪豹调查,其他区域未开展过系统全面的野外调查监测工作。时隔19年,年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正式开启,全面系统地开展雪豹监测评估势在必行。
“与其说是我们在观测它,倒不如说是它在观察我们的一举一动。”王大*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雪豹。在连续5年的雪豹监测工作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已调查出雪豹潜在栖息地平方公里,确定分布点95处,识别到雪豹只。“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的雪豹可能会刷新我们的认知,这里雪豹分布的密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大。”王大*说。
年在祁连山油葫芦地区,一张5只雪豹同框嬉戏的照片一出圈便成了“网红”,大批网友通过云端一睹“雪山之王”的风采;年,祁连山青羊沟、三河源地区又接连拍摄到4只、5只雪豹同框的画面;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成功救护雪豹“凌蛰”并为其佩戴卫星跟踪项圈放归野外,雪豹野外救助放归与卫星跟踪科研监测两个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些令人振奋的消息足以证明青海在国家公园建设中所做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建设国家公园的意义得到了充分彰显。
一脚踏进巍峨的群山之中,苍茫大地任奔腾,雪山王者已归来。
科技与保护同频共振
冰川,是雪花绵密又隽永的作品。在祁连县野牛沟乡,婉约派的雪,在此生发张力,令人生奇,“化嶙峋为绕指柔”,写下了长2.5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的完美篇章,并取了个充满硝烟味的名字——八一冰川。
自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启动以来,全面禁止园区核心区、一般控制区内的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八一冰川景区也随之关闭。而位于海拔米的祁连山国家公园沙龙滩管护站,是前往冰川的必经之地,一年中不下雪的日子只有两个月,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在这里的管护员除了要承担护林防火、监测动植物资源的工作外,阻止游客前往八一冰川也成了他们的任务。
现如今,为了更好地践行山水林田湖草冰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让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青海省高标准推进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采取天地空一体化方式守护这一方净土。个野保相机、个项圈,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大数据管理平台上,生态保护被量化为具体的数字一目了然。“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达到平方公里,实现了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有效提高了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感知能力。仅年,借助智能巡护系统,园区40个管护站名管护员累计巡护4.4万次,巡护里程达.7万公里。”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韩强介绍。
截至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已经建立起基于国家公园本底资源的一张图资源管护机制,能够将各空间图形图像数据、属性数据以及文档资料以不同存储方式入库,实现了包括生态资源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林种分布、冰川变化等十多种专题图发布。同时,结合行*区划分,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挖掘分析,为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管护、确权、调查监测等科学决策和准确预测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达到科技赋能与生态保护的同频共振。
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保护总面积18.7万亩!在距离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城18公里处的浩门林场,绵延山脉下,一个管护站守护着一方绿。上万公顷的绿色守护面积令人惊叹,行走在这片广袤的绿色大地上,生态魅力处处涌动。
从“砍树人”变成“看树人”,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的站长李成义,生活在变,身份在变,思想更在变。年“天保工程”启动后,浩门林场开始在河谷和边上的退耕还林地造林,李成义也从一名森工企业的木器加工工人转岗成为护林队队长。企业的转型带动了李成义生活与身份的转变,李成义带着职工植绿造林,失去的绿色一点一点被补回来。20多年的时间里,李成义亲眼看到耐旱的沙棘长势良好,青杨和山柳也逐渐生长,点缀在沙棘林中。
如果说环境的改变影响了李成义的思想,那么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寄宿制学校里,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自然教育实践课唤醒了孩子们深埋在心中的“绿色种子”。采访中,学校的老师提到这样一个场景,年的时候,二年级的小男孩马福超曾在课堂上举起手提问:“老师,这是什么鸟?我们平时都叫它‘黑老瓜’。”他一边说一边举起双手,一只手伸出三根指头,另一只手掌与之重叠在一起比画着他想描述的鸟类。在他眼里这种生物虽然常见,却是“熟悉的陌生人”。时隔4年,马福超通过生态课堂掌握了更多的自然知识,在他心里什么是国家公园?他的回答是这样的:建设国家公园,没有人是旁观者,一起保护生态,才能有更明媚的未来。
在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饱含深情地说:“无论是*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来源:青海新闻网作者:王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