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在沙棘基地采摘沙棘果。张丹摄
人民网石家庄12月31日电随着室外温度突破零下二十摄氏度,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围场县)的沙棘采摘季已进入尾声。
在杨家湾乡杨家湾村的沙棘种植基地里,色泽金黄的沙棘随着村民有节奏地敲打,落在篷布上,运往沙棘原浆生产车间。
据了解,围场县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引进耐干旱、低温、贫瘠的沙棘实生苗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
“沙棘是生长在无污染环境中的绿色植物。”围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勇成表示,“沙棘作为中药被列入中国中医药典和世界药典,被国家卫生部确认为药食同源的植物。”
沙棘被国际医学界誉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沙棘营养非常丰富,它是世界植物群体中公认的VC之王。”党的二十大代表、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经理岳丽华表示,“据测定,沙棘中含有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最高,每克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到—1毫克,是猕猴桃的2—3倍。”
沙棘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用沙棘加工的食品、饮料、保健品等迎合了现代人返璞归真、养生保健的心理,同时,又可以满足人们从温饱食品向无污染、安全、营养型食品转变的追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近年来,围场坚持把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塞罕坝精神植入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坚持供给侧、需求侧同步发力,突出发展“1+2”(文化旅游产业、食品医药产业、能源环保产业)主导产业,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围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年以来,在围场县委、县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围场县在御道口、塞罕坝机械林场、城子镇、半截塔镇、杨家湾乡等地打造高油、高产中型果沙棘基地余亩。
截至目前,浓缩沙棘浆、有机沙棘原浆等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区,远销德国、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沙棘成为了围场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树”、百姓致富的“黄金树”。
卡伦后沟牧场村民李总才是卡伦后沟牧场沙棘基地劳动务工人员,每天在沙棘基地采摘沙棘果实,他说:“有人免费教我们沙棘种植技术,有公司收沙棘,每天都能挣多元。”
“为了实现沙棘产业生态效益到社会效益的转变,创新采取‘企业+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通过收购村民自种沙棘、金融扶贫、劳务用工等方式直接、间接带动00余户农民实现增收,带动当地80余万亩沙棘及其他特色果蔬基地良性发展。”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春海表示。
如今,沙棘产业已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朝阳产业”。围场县不断加强沙棘全产业链条建设,在种植、生产加工的基础上,加大沙棘产品研发,提高沙棘产品科技含量,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效益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