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塞 [复制链接]

1#

来源:河北新闻网

59年,3代人,

在风沙蔽日的坝上荒原建起了百万亩林海。

年8月,

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称赞塞罕坝林场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同年12月,

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

“地球卫士奖”。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右一)等联合国官员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代表颁奖。

今天,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成为河北唯一获此殊荣的集体。

塞罕坝机械林场机关干部职工参加春季大规模造林活动。河北日报记者田明、赵杰摄

4万人受益“绿色银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塞罕坝,“绿”就是脱贫攻坚的资源和底气。

近年来,塞罕坝机械林场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绿化苗木等生态产业,经济收入由建场之初的不足10万元增加到1.6亿元,林场自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贫到富。

从高空俯瞰美丽的塞罕坝林海。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引领一地、带动一方!林场通过生态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辐射带动近4万人受益。其中,林场营造林生产活动每年为当地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多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达1.5万元,同时拉动当地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年产值达2亿多元。周边地区发展生态苗木基地余家多亩,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年产值1.4亿元,多户贫困户多贫困人口受益,人均年收入增加余元。

年8月9日,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美景如画。新华社发(刘满仓摄)

如今,周边百姓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发展经济林达到万亩,带动1.6万人稳定增收。

四道沟乡是围场发展林果产业较早、规模较大的乡镇之一,多年来一直将发展林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来抓,果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老乡们都说,“绿水青山”如今可是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喽!

万余贫困百姓吃上“旅游饭”

塞罕坝七星湖如画的秋景令众多游客流连忘返。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田明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北面与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接壤,是坝上坝下的过渡地带,南距承赤高速围北入口20分钟车程,又是滦河支流伊逊河的发源地。

区位优势如此得天独厚,多年来老百姓却依然守着“金山”受穷。

如何让“好风景”带来好收入?

近年来,塞罕坝国家级森林公园每年接待游客稳定在50万人次以上,直接提供临时就业岗位约1.5万个。此外,林场还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打造了七星湖湿地公园、塞罕塔等高品位生态旅游文化景区,带动哈里哈、姜家店、御道口等周边乡镇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拉动余户贫困户、1万余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这几年环境好了,来骑行、观光的游客特别多,村里农家院开一家火一家。”哈里哈乡陈姐农家院老板陈淑芝美滋滋地说。

如今,哈里哈乡乡村旅游日渐红火。哈里哈乡扣花营村农家游经营户邢国林表示,自己的农家院能容纳人就餐、30人住宿,依靠开办农家院,他已经顺利脱贫,日子越过越好,“全乡像我这样实现脱贫的已有80多户”。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乡莫里莫村30公里“北中国最美森林骑行线”,吸引了众多骑行爱好者前往游玩。通讯员宁利勇摄

借着“旅游热”,山野特产、手工工艺、交通运输等外围产业也火了起来。就连塞罕坝林间的山野菜也成了附近农民收入的重要“进项”。

蕨菜、黄花、蘑菇、金莲花……“城市人喜欢的‘山珍’能从春一直采到秋。”哈里哈乡台子水村党支部书记赵礼说,有的人家靠此一项就能年收入几万元。

杨家湾乡杨家湾村,无性中果沙棘示范园已初具规模,解决了20多户贫困户就业问题;

四道沟乡永合义村村民高兴军的蓝莓采摘园已实现采摘销售;

……

“好风景”带来“好光景”,正在塞罕坝成为现实。

年以来,塞罕坝机械林场成立了驻村工作组,一对一精准帮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建设精品民宿和养殖小区,发展山野珍品产业经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合作社及经济平台实现山野资源产、供、销有效对接,带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全村户贫困户人全部脱贫出列,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近万元。

在“一个战场上”打好

脱贫攻坚、生态建设“两场战役”,

塞罕坝找准了生态底线

与百姓增收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打造出一个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业态,

这条生态优先、脱贫攻坚的发展之路

正越走越宽!

(记者/潘文静编辑/刘荣荣高薇李嘉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