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吕梁日报
□王富贵苏凤凤张彩峰
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今年以来,交城县综合运用“”工作法,组织引导民营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1”是强化*建引领这一核心作用。县委将*的*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与民营企业的特色优势紧密结合,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落到实处。活动开展以来,交城县委统战部机关支部成员、交城县工商联*组成员深入全县8个乡镇、49个村,召开由乡镇*委书记、村*支部书记和帮扶企业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对接会议,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重点,现场交流讨论,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帮扶路径。在对接会上,由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作部署,乡镇*委对各村作具体安排,村*支部书记和企业家代表现场表态、签订村企结对协议书,形成了*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共赢的良好局面。
“2”是发挥统战、乡贤两支队伍优势。交城县积极整合统战资源,采取“2+2+N”对接模式,即2名科级干部(1名统战部班子成员、1名乡镇统战委员)+2名统战成员(1名统战系统社会组织成员、1名机关科室人员)+N名企业统战联络员,对全县54户企业与49个村集体组织进行精准对接,提供“店小二”式精细服务,形成“干部肩上有责任,企业诉求有响应,村级困难有人帮”的服务局面。截至目前,已深入全部8个乡镇49个村,及时与帮扶企业、村进行了沟通对接,获得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及村级组织的一致好评。发挥乡贤在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乡贤的聪明才智加企业的真情帮扶,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交城县西社镇米家庄村积极采纳农村老*员、老专家等乡贤的建议,结合米家庄村光照、温度、纬度适宜种植水稻的优势,在米家庄村规划建设面积亩的蟹田稻特色种养殖基地,形成“地上种水稻、水里养螃蟹、湖中载荷花”,集种植、养殖、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式田园经济,重现米家庄村过去水稻飘香的风光。目前,米家庄村已与辽宁盘锦水稻种植培育基地签订水稻秧苗供应合同,已购置插秧机完成了机械化种植43亩,放养螃蟹斤,预计亩产可达斤,收入可达每亩0元。通过乡贤出智、企业出钱、农民出力,既发展了产业,又带动了旅游,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1+1+13的效果。
“3”是运用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智力帮扶三种模式。交城县根据不同企业、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一是产业帮扶。以山西天汁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将交城县水峪贯镇沙棘自然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以绿色沙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吸纳*府产业项目扶持资金累计万元,带动周边6个村每年固定分红共计18万元。其中:大游底村10.53万元、鲁沿村3.93万元、青沿村3.27万元、石家岭村0.06万元、水峪贯村0.15万元和西冶村西孟组0.06万元;庞泉酒庄将副产品酒糟的对外运输业务由村集体统一承包,带动庞泉沟镇市庄村运输业务发展,全年运输收入可达多万元。二是就业帮扶。庞泉酒庄在吸收就业上突出“优先山区群众就业”理念,公司现有名员工中,山区劳动力人,占比50.46%,人均年平均工资6万元。其中:山区40岁以下劳动力占山区劳动力总数的70%,对促进山区年轻劳动力回流起到了明显作用。除酒庄提供的正式岗位外,服务企业的后勤等第三方公司还吸纳本地劳动力余人,其中女性劳动力40人。鼓励村集体组建服务队,尽可能吸收本地群众打临工,增加当地群众的临时性收入。三是智力帮扶。交城县康宁机械有限公司开设专业数控知识培训班,帮助当地年轻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使农村青年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解决了就业问题;山西文源包装有限公司累计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余名,带动东营村成立小型加工户10余家,初具规模达4户,解决当地劳动力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