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变了这是如今的青海湖科技日报 [复制链接]

1#
刘*连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01/9393598.html

科技日报记者张蕴张景阳

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实地察看了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青海省自古因青海湖而得名,这个湖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西连起柴达木盆地和河湟谷地,南北贯通三江源和祁连山,青海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青海湖水体面积连续增加,流域水资源总量42.19亿立方米,连续十几年水位持续上升,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

在*府行动以及专家学者和群众参与之下,青海湖正越变越美丽。大美青海湖,美在名气、环境,大在生态责任、发展潜力,而这背后,涌动着的是洪荒的创新之力。

内部治理,让珍稀物种复苏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列为濒危物种。在青海湖,每年春夏之交的湟鱼洄游都是一件备受瞩目的大事,成群结队的裸鲤积蓄力量向产卵区进发,场面蔚为壮观。

湟鱼洄游通道。图片来源: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20世纪60年代,青海湖裸鲤资源总量不到吨,而今,其资源蕴藏总量增加到了10万吨,38倍的增量振奋人心。青海湖裸鲤种群的“起死回生”,昭示着青海湖生物多样性的复苏之路,背后凝结的是大批科研人员的心血汗水与决心意志。

在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车间内,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技术员们每天都要将当天挤出的鱼卵进行称重,然后分批放入青海湖裸鲤孵化器。当地群众透露,每年4月底,技术人员都会来到繁育站,一直到9月底鱼苗生长到1—1.5厘米再将它们运回西宁,这些技术员每天在冰冷的河道内工作超过10小时,被群众称为湟鱼“助产师”。

助产师们在河道里挑选亲鱼。图片来源: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青海湖裸鲤孵化工作主要由河道人工亲鱼起捕、人工采卵、干法授精、脱黏处理、人工孵化组成。其中从亲鱼起捕到脱黏处理这一阶段需要在河道内完成。

“将受精卵放入流水培育缸中静置两小时,保证卵粒充分吸水后,将受精卵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期间显微镜观察受精卵胚胎发育状况,当胚胎发育至心脏搏动期时,需要将孵化盘转移至圆形缸中进行破膜。”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繁育站站长周卫国介绍说。

年,救护中心完成了“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研究”项目,攻克了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第一个技术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青海湖裸鲤的鱼苗孵化设备从最初的锥形桶式孵化器、流水孵化槽,发展到Marisource立式孵化器的引进应用,裸鲤受精卵的水霉病发病率逐步降低,孵化率逐年提高。

外部保障,将沙丘变成绿洲

*沙漫天,沙漠吞没了草场,掩埋了公路和铁路,这是昔日青海湖东岸很多地区的真实写照。

受水位、地质环境及风力的影响,上百万年前青海湖东岸地区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化土地。加之受到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影响,青海湖周边一度形成高达多米的高大沙山。

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首次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通过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12项工程,取得了水资源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增强等显著效果。

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正式实施。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登山作为项目主持人之一,主要负责该项目的试验区建设、固沙造林等一系列工作。

“青海湖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项目现场。张登山摄

张登山回忆,刚到青海湖时,湖附近的公路常被流沙埋压,同样深受其害的还有离公路不远的青藏铁路,每年当地*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铲沙。

十年的青海湖治沙历程,从环湖东路克土沙区开始。“那里离青海湖不远,气候环境比较接近。”张登山团队先将松树、大*等种在这里,等它们适应环境后再移植到湖区沙地。“这样成活率能提高很多。”他说。

过去,青海治理沙丘一般只用麦草沙障;年起,张登山团队在麦草中加入了燕麦、小麦、青稞种子,再施上羊板粪。这种方式效果很好,青海湖东部沙丘一年便染了绿,将固沙时间缩至一年。

工作人员在调查沙障技术成果。张登山摄

此外,张登山团队还种植了沙棘、乌柳、红柳等低成本树苗,仅用1年就使流动沙丘实现了快速固定。同时,张登山及团队还因地制宜,发明了“流动沙丘设置小麦沙障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起到固沙作用,提高植被成活率。年,该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新模式新技术层出不穷,青海湖周边的治沙行动得以长久有效。据统计,青海湖周边地区现有沙化土地.7万亩、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11.7%。“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持续加大沙漠化土地治理力度,青海湖周边地区累计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50余万亩。

科学检测,打造全新国家公园

“连续七年,我每年都要去一到两次青海湖,我对那里太熟悉了。”谈论起青海湖,来自内蒙古的房车旅行爱好者宇文杰感触颇深,他用“肉眼可见”来描述近几年来青海湖的环境变化:“一年一个样,鸟多了,鱼多了,人与自然的那种亲近感越来越融洽了。”

去年,青海省正式启动青海湖国家公园三年行动:年编制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年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年正式设立青海湖国家公园。

青海湖资料图。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转型成为国家公园,不仅表明了青海湖生态状况的迅速好转,更彰显出青海省以创新发展来恢复治理青海湖生态的信心与决心。

近年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把青海湖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强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扎实开展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环湖监测巡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水生生物调查、生态环境及资源状况综合调查等,全力保障青海湖生态环境安全。

为保持青海湖水质的洁净,青海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湖水深测量、水质调查和湖泊浅表层沉积物采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设置观测样点26个启动实施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评估及绿藻水华治理项目,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初步分析发生绿藻水华原因的基础上,通过阻源控源、内源清理、绿藻水华打捞等手段对鸟岛等地区绿藻水华进行针对性治理,有效保障了青海湖的水生态安全。

如今的青海湖鸟岛已变成了水鸟和动物的生存天堂。“自然资源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基础,水鸟监测是每年3月到10月,每月一次,普氏原羚一年四次,还有8月份开始的植被监测和丰水期、枯水期各一次的水生物监测,基本涵盖了青海湖生态的方方面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向记者介绍,无论是静态监测还是动态监测,必须要做到资源清、数据明。

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科技日报评论员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在我国乃至世界生态安全中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着青海,为青海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作出许多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谆谆告诫,发人深省;殷殷嘱托,催人奋进。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开花结果。从城市到乡村,从农区到牧区,从草原到林田,清洁清新、绿色低碳成为显著标签。

青青草原,海阔天空。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青海的经济总量较小,但使命很大,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的“块头”较小,但“分量”很大,生态资产总价值18.39万亿元,每年向下游输送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气候调节和物种保有等功能性价值不可估量。

“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这样强调。绿水青山是青海最大的品牌、最亮的名片。面向未来,青海要心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让这里流淌最本真的幸福,流露最纯真的笑容,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编辑:张爽

审核:岳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