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林下种菌,唤绿生金龙头企业合作社 [复制链接]

1#

高大挺拔的松树林郁郁葱葱,树梢茂密的树叶遮挡住夏日热烈的阳光,林间,阳光微洒、风儿轻柔,这是菌子最喜欢的生长环境。

林间采木耳。

松树林里喜采“金”6月14日,剑河县岑松镇巫沟村村民谢米贵早早地出了门,最近两个月,过去闲在家里的她有了一份采摘木耳的新工作。离谢米贵家不远的一处松树林里,密密麻麻的菌包取代了过去肆意生长的杂草,一簇簇肥厚、顺滑的沙棘木耳从菌包里钻了出来。每天,谢米贵和她的同伴们要做的工作就是从一个个菌包上采摘下新鲜的沙棘木耳,采的数量越多,分量越重,工钱就越高。“多的一天能采得六七百斤,可以得两百多块钱,少的时候也有一百多块。”谢米贵说,这一两个月她的收入不低,这一季采完还需要一两个月,收入要达到一两万。过去寂静的松树林里,如今,有生机、有忙碌的欢笑、有希望的憧憬,一切都显得生动起来。此情此景,映在岑松镇负责产业发展的镇人大主席欧阳广成眼里,在松了一口气之余,胸间更充盈着一股继续大干一场的澎湃力量。

一簇簇沙棘木耳从菌包里钻了出来。

“第一步,可以说是取得了成功,下一步,我们就要铺开来干了。”欧阳广成说。这片位于岑松镇公路边的松树林,是剑河县林下仿野生种植食用菌的第一个试点,40亩林地里,20多万个菌包被用一根根竹签固定在林间土地上,从4月20日开始采摘以来,这里一天的产量多的时候能达到2万余斤。公路边,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的运货车静静地等待着,每天装满货运回公司车间后,这些新嫩的沙棘木耳经过包装、打冷,将迅速运往周边省市。“仿野生培植的沙棘木耳肉质厚实、口感佳、品质好,市场走俏。”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光柯说。

采木耳的村民笑容绽放。

小菌菇上做文章40亩林地仿野生栽培沙棘木耳试点背后,有着怎样的背景?对负责岑松镇产业发展的镇人大主席欧阳广成,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光柯而言,又有何交集和意义?其实,这一切都源于剑河县在产业革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剑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第一支撑,在产业发展上作了很多探索,但一直未取得明显成效。年之后,剑河县委、*府认真总结前期产业发展经验教训,开始认真研究结构调整及规模化问题,经过多方调研、考察,该县最终确定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的主导产业。

收获。

年8月,围绕“生态脱贫、绿色发展”理念,剑河县正式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发展培育。由剑河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招商引资企业江西荣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按49%、51%比例出资共同组建成立了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为支撑,推进剑河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期,我们主要是采取设施栽培。”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光柯说,这种发展方式,投入成本比较高,主要在解决务工就业方面起作用。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发挥产业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剑河县也一直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前行。与此同时,剑河县乡村合作社力量薄弱、发挥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将发展问题、难点一一梳理、总结,剑河县找到了解决之道,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采取设施栽培、仿野生栽培、野生抚育等特色种植食用菌方式,走高端化、道地化、有机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设施栽培、工厂化生产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这一步,剑河县已走的稳稳扎扎。通过林下仿野生种植盘活森林资源,今年3月,剑河县也迈开了步子。“食用菌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特色化、道地化、差异化培植更能抢占市场。”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光柯如此认为。“能把空闲林地利用起来,把合作社力量发挥出来,与龙头企业一起携手发展产业,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岑松镇人大主席欧阳广成心有所思。发展理念一拍即合,行动迅速开始。

昔日沉寂的松树林里如今生机勃勃。

唤绿生金携手行离剑河县仅有10多公里路程的岑松镇,耕地稀少,森林资源丰富,成了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的第一个试点。“改变合作社小、弱、各自发挥作用不明显问题,镇*委、*府整合资源、力量,主导成立了镇合作总社。”岑松镇人大主席欧阳广成介绍说,由镇负责扶贫的干部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岑松镇成立了苗格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覆盖全镇多户贫困户。扭成了一股绳的苗格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开始试行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组织村民务工等,公司负责菌包提供、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等。“林地流转费用低,第一期我们就流转了亩林地,试栽培了40亩。”欧阳广成说,过去只见“风景”不见“前景”的林地,群众很愿意流转,增加了收入,也增加了务工机会。  在欧阳广成看来,丰富的林地资源和龙头企业的倚靠给了他们坚定的产业发展信心。“林下发展,投入不大,发展可操作性强,大公司倚靠,没有销售难题,才有了发展的底气。”

林下仿野生栽培食用菌让村民们有了新工作。

曾经杂草丛生的松树林地里有了林间小径,铺设了管网,成了仿野生栽培食用菌基地,从今年3月至今,已解决了多人次务工,劳务费用已达20多万元。同时,利益覆盖48户贫困户人。“过去产生不了什么效益的林地,通过林下仿野生栽培,身价已不可同日而语。”欧阳广成简单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林地平均可放置个菌包,每个菌包可产沙棘木耳2至3斤,按公司2元一斤的收购价计算,一亩的产值可达两三万元,除去人工、菌包等各项成本,利润收入每亩可达元以上。“产生利润的65%将按照一定比例给群众分红。”欧阳广成说,这种周期短、见效快的产业群众很欢迎。到今年9月份,他们就要开始扩大栽培面积,大干起来,为更多的群众谋福利。岑松镇一隅,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这个产业园已有2条生产线启动调试,待6条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剑河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需的菌包基本可由这里提供。“这个产业园也是为下一步扩大林下、田间仿野生栽培食用菌做准备。”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胡光柯介绍说,剑河县森林覆盖率高,林地资源丰富,在岑松镇试点仿野生栽培食用菌成功后,下一步,他们将紧密联合合作社,将栽培面积扩大至亩,让更多的群众受益。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陈丹

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