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天山网」
记者张瑞麟通讯员吴丹
距离阿克陶县城20公里的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是一个果树林立、胡杨成片的村子。
“当年可不是这样。”11月9日,依也勒干村村民努尔买买提·库尔班指着离家不远的胡杨林,说起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我们村以前风沙很大,现在胡杨林修复了,村里风沙小了。”
依也勒干村里的余亩胡杨林,种植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治区纪委监委驻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将修复生态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帮助村民在打造“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了增收致富。年初,工作队申请了余万元,开启了胡杨林的新一轮保护工作。
挖渠引水、搭建喷灌设施、修剪杂枝、移除枯树、补种新树苗、铺放草皮……胡杨林渐渐恢复了生机。余位村民陆续加入护林员队伍。
为了让村民都能享受到“生态红利”,该村在胡杨林里搭建起了木栈道,在宽阔处建起了毡房、木屋民宿、儿童水上乐园等,鼓励村民走进胡杨林创业就业。
年8月,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和村民一起打造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
今年,工作队以胡杨精神为主题,深入挖掘这片土地上的奋斗故事,在胡杨林内增添红色元素,将胡杨林旅游基地打造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的定位,吸引了看好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企业。
“这里离县城很近,自驾游和来团建的游客不会少,旅游发展很有前景。我们与村里签订了合作协议,建设胡杨庄园,营业额的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阿克陶县帕米尔之星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胡杨庄园负责人王伟介绍。庄园就近招聘服务人员,12位村民在庄园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
自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开放以来,阿克陶县各级*组织来这里开展主题*日活动、*史学习教育。
老*员阿巴拜克热·那斯尔是教育基地的常客,“每次来听宣讲都有新收获。我是依也勒干村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我亲眼看到了*和国家的好*策给村里带来的变化。”他说。
54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无土栽培的菜苗等待搬入,林下养殖正在壮大,各类鲜花、沙棘种植渐成规模。借助胡杨林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片胡杨林正变得越来越有生机、越来越聚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