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本文转自:天山网
南子
我最开始被安歌的《植物记——从新疆到海南》(以下简称《植物记》)吸引,是因为它的高颜值封面——水彩画的紫绣球斜逸旁出,绿色枝叶含羞伸展,配合着古韵的扇形标题——它成为我年第一本植物学读物。
作为诗人的安歌在昭苏县长大,曾是乡村教师,热爱读书和旅行,十几年前定居海南后,她写的一部旅行读本《阳光的首都——海南岛》,因文字充满南国独特、丰饶的明媚气息,被不少初来海南的人当作“安家”的必备读物。
近些年来,她且行且记,用脚步绘制从新疆到海南的地理文学,也用心绘制她的人生地图,并把行走、体验、读书的文字汇成了《植物记》,分为“新疆篇”“海南篇”两册。
新疆和海南,两个相距遥远、气候迥异、植物种类千差万别的地方,都给了安歌文学上的滋养。这使得读者有幸通过她,来领略新疆的瓜果飘香和海南的热带风情。
这套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以植物为对象的科学人文随笔”,作者的亲历是书写的基础。在和植物的相遇中,沉淀出文本的文化意味,让这套书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以及丰富的诗性。
这套书出版后,有人问她:“你为什么会选择以新疆和海南的植物为书写对象?”
安歌回答:“我生长和生活的地方,一个是浓郁绚烂的新疆,一个是阳光热烈的海南。我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要写植物,数年来在这两地奔波的途中,无数次与温带、寒温带和热带、亚热带植物相遇认知,被它们那种自由自在、客观自律的美所打动,它们深深安慰了我的旅途。当我体味到这种幸福,就想把这一棵棵植物种进读者的心,这是我写《植物记》的动因。”
在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仿佛随一位勇敢的女子穿越行走,在城市,在乡野,在西北,也在热带。
在新疆,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我身边平凡却又重要的存在,只有内心细腻、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在这些寻常植物中发现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而安歌正是这样一位细腻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她用心感受一花一木,植物在她的笔下仿佛有了灵性和情感。
她所写的新疆植物,似乎和我童年所见丝丝相扣,缕缕相连。这里有孜然、杏儿、葡萄、沙枣、无花果,还有哈密瓜、阿月混子、野沙棘、苜蓿、胡麻、啤酒花等。这些植物,让生活在新疆的人,都有自己那份甜蜜的回忆。但在安歌笔下,从新疆到海南,从人文到科学,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乡伊犁的阿帕与啤酒花,弟弟与童年的胡麻,还有外婆与红花等与家乡有关的植物,是浓郁的乡情,也是亲情。
正如她说:“我经常想起新疆那些曾擦亮过我生命的面孔、名字、地名以及草木——这些记忆,构成了我的个人地理。”
写《博物志》的朱尔·勒纳尔,将植物称作“我们真正的亲人”,他认为人类至少可以从一棵树身上学到三种美德:一、抬头仰看天空和流云;二、学会伫立不动:三、懂得怎样一声不吭。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则说:所有的植物都是一盏灯,香味就是它的光。而在安歌笔下,她在植物里看到是生命的真谛,是人和植物的关系,以及万物之间的联结。她说:“我和植物的关系,大约是介于专业和无知之间——只有对植物心动了,爱了,才有可能深入其中。而且作者个人的心灵、趣味、学养,则是这些文字的灵*。”
在阅读中,我一再被这些默默无言的植物所打动:椰子树并没有进化出年轮;向日葵花盘外一圈的种子粒数正好是内两圈之和;要让木瓜长得好,就得在木瓜树上钉钉子;一些花在授粉之后就会改变香味……旁征博引的文化及历史地理信息,让我不经意间吸收到那么多知识雨露、阳光,受益匪浅。所以,我把此次阅读,当成是一次植物知识大扫盲。
我曾经问安歌:“你作为写作者,希望自己是诗人、植物传记作者,还是什么?当你年老的时候,你希望自己在写一本什么样的书?”她说:“目前我写了两本《植物记》,还准备继续写下去、行走下去。我很喜欢豆瓣网一个名叫天天的IP一段评语:对我这样一个不太爱看纯粹科普类读物,又对大自然和人类的科学怀有极大的好奇的人来说,《植物记》是架在中间的一道桥梁。”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读不倦的书,是一首诗,是写不尽的咏叹。安歌用诗意的文字加上严谨的科学精神,诠释一个现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信仰和对幸福的追寻。
如果说,《植物记》是一场植物生命的盛宴,那么,谁愿意错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