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厉害了他花10年种植50平方公里这些东 [复制链接]

1#
北京荨麻疹权威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08/9159711.html

这两天,李强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因为他种植的大果沙棘就要进入快速生长期,他忙着联系同事上山取样监测。为治理煤矿开采后的沉陷区,李强选择经济型大果沙棘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不停地向大自然索取,总有一天资源会枯竭,我想在采完井下一次性煤炭资源时,在地面建起永续利用的生态资源,将这里变成一片绿洲,回归自然的本色。”

沿着乌兰木伦河,近三百公里的狭长地带蕴藏着得天独厚的能源宝库,神东煤炭集团坐落在此。煤矿主要分布在河道两岸:70%的沙漠化土地、30%的沟壑水土流失区……有资料显示,这里70%的降雨形成径流,造成洪水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公斤,沙化面积以0.5%的速度增长扩大。

建矿时,最担心的就是一旦采空后,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所以生态保护与治理成了每一代神东人的使命。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的李强进入神东公司工作,他入职不久就在矿区进行了一次调研,“植被单一,虽然通过早期绿化人多年治理,沙是治住了,但生态稳定性差,经济效益欠缺。”李强说,沙是活的,人根本站不住,老一辈人治理沙丘,爬上去都非常困难,只能用绳子拴住腰从上面吊下去挖坑埋沙障。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的工作刻不容缓。李强是内蒙古人,他从小知道北方盛产沙棘,想着如果将沙棘遍布沙地或许可以治沙。带着疑惑和压力,他开始试验种植沙棘,“那时单位很支持我,批了亩实验地种植沙棘,花了几十万,我心想这可不敢搞砸了,要不损失也太大了。”

踏查现场、划区域、写方案,试验种植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原来的土沙丘一天天的“变绿”。经过一年的精心培育,当李强再回到那片熟悉的土丘上时,这一次,他的脸上却眉头紧锁,“试验地上的很多沙棘都死了,存活率不超过8%,看着枯萎的苗木倒在树坑里,心里很难过。”

没过多久,领导就让李强反思、总结经验,他有些抵触心理,“沙棘长在地上,又不会说话,这咋分析原因啊?”无奈之下,李强找来专家一起研究,后来经取样发现,沙棘枝干在近地表部位有约2cm宽度的枯死段,他们猜测是阳光直射温度太高、加之沙地缺水导致存活率不高。

这次失败的经历,让李强深刻认识到绿色生态必须因地制宜,他开始跟行业专家、同事一起研究科学种植。一方面他们将沙棘幼苗移栽到树坑避光区域边缘,利用树坑遮挡阳光;另一方面在树苗一侧采用厚纸箱板卷成筒状的防日灼保活技术,从而减少水份流失,保证存活率。

李强每过一段时间就用土壤水分测定仪进行监测,水量不足就人工补给,“这里土质缺水,昼夜温差大,制约着沙棘的生长。”在特殊的环境种一棵树要精心养护3年,才能成活。然而,这一次的结果并没有让他失望,沙棘的成活率增至80%,大部分的沙棘都活了下来。

直到年,李强和同事们在大量种植沙棘的同时,开始引进大果沙棘。相比普通沙棘,它的果实更大,产量更高。生命之绿以每年新增面积10平方公里的速度延展开来,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方向转化。

30年间,曾经裸露的沙坡如今被大量绿色沙棘、油松、杏树所覆盖,水土流失的威胁变成了屏障,将肆虐的沙漠紧紧地拦截下来。置身于50平方公里的沙棘地里,真的很难感受到当年这里曾是煤矿沉陷区。

有人将这些改变都归功于李强和同事们的努力,他却不这样认为,“其实每一代神东人,都努力在这片土地上寻找沙漠和绿洲的最大公约数,保证生态平衡。”在中国森林分布图上,相对于全国2亿多公顷的森林面积来说,神东的生态建设成就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在中国沙漠化分布图上,这一弯绿色,却显得弥足珍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