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定西日报
近年来,定西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持久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造、封、管、改并举,生态建设点、线、面结合,走“三林共建,六化并举”的路子,全面开展以农村“四旁”绿化和城区乡镇面山绿化为主的全民义务植树,加快培育林果产业,打好生态绿化、经济林果、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生态休闲旅游“五张牌”,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植树造林托起“绿色梦”
定西穷苦,根在生态。上世纪50年代初,全市仅有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的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其余地方几乎都是荒山秃岭,森林覆盖率仅为5.16%。
面对巨大的生态欠账,从上世纪
60年代起,特别是近30年来,定西的干部群众打响治山理水的造林“持久战”,这片*土地上的绿色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范围迅速扩大。如今的定西,已建成漳县贵清山和渭源县渭河源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9个省级森林公园、22个国有林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2处。昔日荒山秃岭,如今正在一点点、一片片、一座座变为苍翠青山,构筑起*土高原绿色生态屏障。
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52年前是个地地道道的干山苦岭,干旱少雨、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当代愚公”许志刚、许志强老人用52年光阴将许堡社打造成为一个拥有十几万棵树、绿化面积达多亩的旱塬深处“小江南”。像“刚强兄弟”这样植树播绿的定西人还有很多。
定西人以钉钉子精神,一代接着一代,一棵接着一棵地把林木牢牢“钉”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之中,昔日旱塬已变绿洲。记者从市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十三五”以来,全市林地总面积.50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6.15%,森林面积达到.94万亩,森林蓄积量.51万立方米,天然草原面积.89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9.78%,各类湿地资源21.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26%。林果经济敲开“致富门”
每到节假日,漳县牡丹油、沙棘产品成了人们争相购买、走亲访友的新宠儿,深受群众青睐。漳县农民也尝到了经济林果业收入带来的甜头,纷纷返乡在自家门口干起育林产业;临洮县的花卉产业平稳发展,年均种植面积亩,带动农户1.25万户,被国家授予“中国花木之乡”。
近年来,定西市加快培育发展林果产业,大力扶持发展以苹果、梨、核桃、花椒、大果沙棘等为主的优势林果产业,全市特色经济林果基地规模逐年扩展。林果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绿化了生态,美化了乡村,更带动了当地村民走向致富路。
老城山是陇西县通安驿镇黑家岔村出了名的荒山,长期干旱少雨,70%的土地撂荒,兔子不出没,野鸡不光顾。如今,这座荒山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靠山”。
这一切,得益于返乡青年闫鹏飞和他的甘肃印象生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执拗的闫鹏飞承包下了老城山0亩撂荒地,开始种植优质核桃树。闫鹏飞带领公司员工和当地村民每天穿梭在老城山的角角落落,重复着挖坑、定苗、培土、浇水、覆土这些工序。终于,树苗和孩子一样一年年长高,荒山也一点点变绿。
荒山变绿了,核桃树也成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核桃种植基地农忙的时候能吸纳80多名当地群众务工,每人年收入1万多元。同时,还带动周边户农户种植核桃,基地按照农户自产、公司统一收购销售的模式,带动群众致富。
定西市以推动经济绿色增长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总体思路,做大做强林果产业,促进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定西人在享受“树绿山青生态好”的同时,吃上了“生态饭”,端上了“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