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说起种树的好处,生活在科尔沁沙地的人们最有发言权。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这首曾经在科尔沁沙地上流传的民谣,形象地描绘出恶劣环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科尔沁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中面积最大的沙地,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沙子吞噬掉人们的美好生活,并将“魔爪”伸向京津乃至全国。
“过去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子,现在,想找一块面积较大的沙地都不好找了,再过几年我们就要无处种树了。”站在通辽市科左后旗境内最后一个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区,该旗林草局局长陈辉戏称自己要“失业”了。
从寸草不生到“无处种树”,科尔沁沙地逐渐从地图中消失。
人进,沙退!瀚海崛起绿色屏障
有沙漠的地方必然有沙源。地质学家研究发现,科尔沁草原所在的位置曾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地壳运动导致大湖干涸,湖底的泥沙沉积在地表以下,地表土层较厚的松辽平原变成了适宜开垦的沃野,而土层较薄的科尔沁草原在游牧农耕等“过载”操作下,打开了“潘多拉盒子”。
沙进,人退,在科尔沁草原生活的人们被风沙裹挟,在夹缝中求生存。
“年春天,我搭坐阿古拉购物的大汽车前往考察。村民告诉我,由于四周环沙,交通不便,他们每隔半年左右集体到甘旗卡镇购物。”土地荒凉、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这是考古学家景爱对科左后旗阿古拉镇的记忆。
面对肆虐的风沙,通辽儿女没有屈服,扛起铁锹树苗,不分昼夜吃住在沙坨子里。狂风、干旱、飞沙,种一坡树只能活几棵……
护林员在水边“醒苗”。(摄影:贾雪)
“沙子不退,我们不退!”
“”“”“双千万亩”等一系列党委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植树造林项目筑起绿色屏障,将科尔沁沙地重重包围,“魔爪”无处可伸;通辽市绿化委员会每年组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党政军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全市每年完成义务植树万株以上——科尔沁沙地在全国四大沙地中率先整体实现治理大于破坏的良性逆转!
科左后旗植树造林现场。(摄影:贾雪)
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显示,年到年通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现了双缩减的趋势,尤其是极重度沙化面积减少了36%,达到“生态状况恶化整体稳定遏制,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的局面。
盛夏时节来到位于科左后旗阿古拉镇的双合尔湿地自然保护区,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嬉戏,四周绿意盎然,让人流连忘返。
该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湿地珍稀水禽的种数多、种群数量大,现已查明有维管束植物种、底栖动物29种、鱼类74种、兽类23种、鸟类种。
“年开始,嘎查里的路就可方便了,到甘旗卡只需要1个小时。沙子没了,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起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变化,阿古拉镇吉力吐嘎查党支部书记阿拉坦敖其尔有说不完的话。
年,阿古拉镇被列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吃上了绿水青山“生态饭”。年,该镇重点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绿进沙退,阿古拉变了模样,科尔沁沙地变了模样!
绿进,民富!生态赋能乡村振兴
在与沙抗争的数十年间,通辽儿女早已与这片土地上的山水林田湖草沙融为一体,总结出量水而行、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一体化生态治理保护经验,通过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打造出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美丽通辽。
扎鲁特旗牧民们打造现代牧场并办起“牧家乐”。(摄影:张启民)
过去,为了治沙而种树,人追着沙子搞绿化。现在,沙子“老实”了,给通辽市构建绿色发展格局留出了巨大空间。
“在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的基础上,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产业富民’,充分挖掘林草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做优做强特色林草产业,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造林绿化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让科尔沁大地绿得更有成效,让通辽人民有更多“生态获得感”。
“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就要在节水高效上做文章,在科学、精准上下功夫,科学规划、科学施策、科学利用、严格保护,构建绿量适宜、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健康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辽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志伟认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没有捷径也没有终点。
近年来,通辽市林草部门对全市国土空间造林绿化地块进行全面细致调查,准确掌握造林绿化地块的面积、地类、分布等情况,实现“落地上图”,构建出通辽市国土绿化新格局。
村民在沙棘幼林与桔梗套种的地块务工。(摄影:张启民)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计划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任务万亩,持续恢复沙区林草植被,不断提高科学防沙、治沙、用沙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对农牧民增收带动强的林草产业,培育一批以名优经济林、优质牧草为主的林草支柱产业和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重点苏木镇场、嘎查村,让生态化为乡村振兴赋能。
来到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辽丰村,一排排“塞外红”苹果树上挂满红色果子,看得人垂涎欲滴。这种小苹果甜脆可口,无论是谁,吃一口都会爱上它。
每到“塞外红”苹果收获季,都会有全国各地的果品经销商到通辽“抢单”,四处可见果农们忙碌的身影和果子卖上好价钱后喜悦的笑脸。
合作社农民在分拣果子。(摄影:张启民)
这是通辽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宝侠及科研团队历经20多年自主选育出来的抗旱小苹果新品种,也是自治区首个通过国家森林认证的经济林树种。
50多年前,通辽地区就有农民种植“塞外红”苹果,但是由于技术和管护不到位,造成果树结果时间晚、产量低、容易得腐烂病等问题频发,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经过我们实践总结出的栽培管理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基本上是第3年就能结果。”科研人员的坚守付出,让这一树种变成“香饽饽”。目前,通辽地区塞外红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果农们在初丰产期可以实现亩效益元,丰产期亩效益可以超过万元。
果农们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摄影:张启民)
“十四五”期间,通辽市计划建设“塞外红”苹果、沙地葡萄为主的果品基地6万亩,元宝枫、文冠果为主的木本油料林基地10万亩,沙棘等为主的食药同源类经济林基地10万亩,大扁杏、大果榛子为主的坚果类经济林基地5万亩;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示范带动作用的优质、高产、高效、集中连片的牧畜草示范基地20个;积极引进林草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壮大经济林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形成种植、开发、加工、流通、仓储、销售协调发展的林草产业体系。
届时,会有更多通辽人在守护好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中受益。
播绿富民,科尔沁草原涅槃重生!
原标题:《通辽市: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