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pf.39.net/bdfyy/zjdy/170615/5462118.html20年前,人民日报社记者曾逆黄河而上,完成了国内网上首次直播大江大河行进式采访活动。20年后,人民日报社再度“行走黄河”。
近日由人民日报、人民网编辑记者
组建的采访团队从黄河源头出发,
顺流而下,
这两天来到了咱鄂尔多斯
看鄂尔多斯发展
写鄂尔多斯变化
展鄂尔多斯成就
已经有5篇大稿出炉
第一篇看这(戳)→人民日报社“行走黄河”大型融媒体报道组走进鄂尔多斯!
今天再上4篇重磅文章↓↓↓
01
行走黄河
他们在准格尔奋力“洗”黄河
一念廿年,再走黄河。11月18日是黄河中游采访首日。
黄河大“几”字右上拐弯怀抱处,时隔二十年重游,这里不但换了“衣裳”,“户口本”还换了名字——鄂尔多斯,当年叫伊克昭盟。
宁蒙河段区间的鄂尔多斯高原,是黄河中游的暴雨多发区。一年的雨量都集中在夏日的几天内狂泻,暴雨成洪,将酥浮的黄土大量冲入黄河,淤塞河床,不断迫使黄河主流北移,直接威胁包兰铁路、公路……“跳进黄河洗不清”,于此为甚。然而,一路采访下来,感觉这里正在努力“洗”清黄河。
从前的伊盟,衣不蔽体,斑斑驳驳,人们竭力打着补丁。如今的鄂尔多斯,破碎的沟沟壑壑,渐渐堆绣成青黛的衣褶。它的市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更珠围翠绕、蕴秀含光,有了“现代时尚城市”的雅号,还成了4A级景区。
▲康巴什,15年前的荒原,冒出一座不夜城。“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李泓冰摄
回看廿年前,砒砂岩如癌细胞般四处游走吞吃植被,满目萧索,惨不忍睹
其间,准格尔旗的流变,很典型。
且实录一段20年前的采访笔记,写于年6月1日:
上午采访伊克昭盟水土保持办公室主任韩学士,往准格尔旗德胜西乡曹家圪楞村察探砒砂岩区的严重侵蚀,再往暖水乡圪秋沟村,探访种植沙棘改善水土流失之实绩;中午在沙圪堵乡与一个水保调查团共进午餐;下午探访水土流失已基本得到控制的川掌沟流域;
周围漫山遍野、千沟万壑之间拥塞着一层层、一坨坨或红或白或黄的砂砾质页岩奔来眼底,许多山是彻头彻尾的不毛之地。狂烈的高原热风劲吹,暴雨时山洪的不断冲刷,把这里地表的表土搜刮殆尽,那些病态的页岩,恬不知耻地裸露着,像是大片大片的痈疽,望之令人恶心。“癌症”,原水利部长钮茂生的形容,倒真是恰切。
砒砂岩,是岩石风化而成。干旱时,它呆在那儿与岩石没什么两样。遇到雨水却顿时融化如酥,散作无数粗砂,涌向下游,并最后凝固于下游的河床之上。
解放以后,年、年、年,这里闹过三次大开荒,使得这里地表植被破坏殆尽,砒砂岩如癌细胞般四处游走,吞吃各处的庄稼与树、草等植被。所到之处,满目萧条,惨不忍睹。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沟壑已经让我们黯然神伤,不料,走到这里才发现,砒砂岩更加邪恶不堪。
这种东西种什么都活不成,让人们伤透了脑筋。
不过,也许任何东西都有天敌。一物降一物,人们终于也找到了砒砂岩的克星——沙棘。沙棘是一种抽条灌木。我们在准格尔旗的圪秋沟与川掌沟,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沙棘林。
这真是一种神奇的植物——伊克昭盟水保办的王副主任,用手扒开沙棘的根给我们看:那根系如蚯蚓般横亘于粗砂之中,居然是从邻近的沙棘母体中游走而来的。在方圆一二平方米之间,沙棘在三年内就可孽生四代到五代子孙。种一根,不用管它,几年后它周围就爬满了连绵交错的子子孙孙。
更难得的是,这玩艺儿还一身是宝——极佳的羊饲料,羊吃了可以生双羔。它还可以入药、焙茶、制酒、炮制化妆品……别去清理它的枯枝败叶,等长上几年,沙棘林内的土壤会得到改良,浮土也星星点点地冒将出来。
怪不得黄委要专门有一个“沙棘办”,确实值。
……
▲治毗砂岩的战役,30多年前就打响了。“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李泓冰摄
一夜暴富怎么了?可以富而好礼不毛之地,这样变得郁郁葱葱
年11月18日,再访准格尔,行程基本和20年前重合:
往访国家能源准能集团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生态复垦,再往川掌沟流域看水土流失控制;薛家湾镇巴润哈岱村看淤地坝成效;沟门村访问81岁的当年治理水土流失的带头人吕世光;暖水乡德胜西村砒砂岩区采访治理情况。
▲准格尔,全国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一张蓝图画到底,从源头遏制粗泥沙入黄,居功至伟。“行走黄河”采访组记者李泓冰摄
准格尔地底下全是宝,夸张点说,一铁锹下去,就是品质超高的煤矿。埋得浅,品质好,这边露天矿很多。20年前,感觉遍地污黑,空气中都是煤腥味儿。现在,闻不着味儿了,但所见皆和煤有关,雄纠纠横跨沟川的铁路大桥上,轰隆隆走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运煤机车;公路收费口,排着长龙等着过卡的,是巨无霸式的运煤载重卡车……它们会从海路、陆路运往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说不定,上海、广州、大连的光明,都伸着手等着准煤点燃呢!
准能集团观后感,如同《茶馆》的一句台词,“两大强国伺候着”——来自美国、德国最先进的大型采矿机械,动辄是亚洲第一、国际领先,这个集团光是机械设备就价值40个亿。而我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