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山药数后山,后山莜面数武川”“金圪蛋,银圪蛋,宝贝圪蛋山药蛋”“满园米相似,唯我香不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了诸多地方特色产品。要想让这些农副产品“走南闯北”,惠民富民,首先就得有“身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成为呼和浩特市富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从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已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1件,地理标志产品(武川土豆、武川莜面、清水河小香米、毕克齐大葱)4件。“武川莜面”“清水河小米”等地标产品从产品升级为品牌。据了解,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重点面向从事地理标志商标运用的经营者,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支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据介绍,2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地理标志产品,每一件都是惠民富民的“金蛋蛋”,都是塞外青城的“金字招牌”。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结合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奖励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取得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注册的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全市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运用、保护等,推动呼和浩特市地理标志商标发展,年、年共奖励“和林格尔羊肉”“和林格尔沙棘”“呼和浩特羊绒”等8件地理标志商标万元。据悉,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挖掘地理标志资源优势,帮助全市特色农产品突破粗放经营的产业桎梏,转变为精细管理的发展路线,将各具特色的“名优特稀”农副产品打造成呼和浩特市的“金字招牌”,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乘风破浪”。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张乐
初审:张乐
复审:丁月*
终审:骆荣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