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平凉市崆峒区满目皆绿好风光 [复制链接]

1#

满目皆绿好风光

记者丁小凤

行走在中心城区北部面山,一片片整齐排列的林木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绿色画卷。

其实,北部面山裸露断档区域缺林少绿,一直是中心城区生态建设的一只“拦路虎”。

今年,崆峒区抢抓国家三北地区科学绿化试点县建设的大好机遇,启动了北部面山裸露断档区域绿化治理,实施绿化治理亩,其中缓坡亩、陡坡亩,分为5个作业区实施。

赵艳海是北部面山裸露断档区域绿化治理第二作业区的企业负责人,有近10年的绿化造林经验,也是崆峒区林草生态建设的见证者之一。

“种了七八年树,今年这个地方是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危险,一个是树木成活率没有其它地方高。坡度75度以下的区域先修道路,再整修水平台,挖鱼鳞坑、种树,更陡的地方就需要悬挂安全绳、采取凿穴栽植的方式。从春季栽植的情况看,成活率挺好,我们计划国庆节过后开始补种。”赵艳海告诉记者,现在的北部面山一年比一年绿,这几年他参与了白庙乡、香莲乡、安国镇的生态造林工程,每年从3月初一直忙碌到秋季造林结束。

北部面山沟壑纵横,坡度较大,作业难度也相应增加。崆峒区招标确定专业公司负责实施,缓坡以鱼鳞坑整地方式完成绿化治理,选取油松、山毛桃、紫穗槐混交栽植;陡坡治理以水平台整地方式完成绿化治理,选取油松、侧柏、柠条、山毛桃混交栽植。

“北部面山裸露断档山体种树难度大,更难的是要保证树木成活率。”崆峒区林草局副局长张寰宇告诉记者,在绿化治理过程中,全面落实整地、调苗、栽植、浇水、管护等各项措施,做到了“整地不合格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栽植、栽植不合格不验收”,目前大面积山体已经披“绿”。

为了让北部面山成为中心城区的绿色背景,近年来,崆峒区先后在安国、柳湖、四十里铺、白水等乡镇组织开展中心城区义务植树,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行动,为实现生态立市、绿色崛起、铸就黄河中上游生态发展新高地再添新绿。

四十里铺镇七府村造林绿化工程是年市、区精心打造的山水林田湖草塬综合治理示范典型,西起七府村,东至高堡村,北至面山梁顶,南到面山根底,组织市直、区直机关单位、企业团体、学校、中省驻平单位及部队个单位3.7万人,划分9个作业区完成绿化面积亩,栽植油松等各类苗木68万株。

如今,荒山坡地变成绿色长廊,棵棵树苗茁壮成长,排列成行,迎风而立,绽放着绿色的希望。

植树造林固然重要,但树要成活、成材,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维护,抚育和植树同样重要。

“我们村上的绿化造林工程年就开始了,为了保护苗木,村上设有专职护林员5名,遇到祭祀等特殊时期,还有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帮忙。今年,我们修建了集中祭祀焚烧炉,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确保了安全。”七府村党支部书记宋怀连介绍。

张营全是七府村5名护林员之一。4年多来,他每天穿梭在林区进行巡查。“每天至少2次,每次巡查路程来回将近2个小时。林区的每一棵树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一棵都不能少,尤其护林防火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张营全告诉记者,天气晴朗的时候,走在山上,蓝天白云绿树,风景很好。到了周末,会有市民到观景台看风景,大家都举着手机记录平凉城的美景。

北部面山绿化治理是中心城区推进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崆峒区按照山顶梁峁油松沙棘“戴帽”、山腰梯田果树“缠腰”、地埂林草“锁边”,沟道坝库刺槐“穿靴”,因景植绿、因绿配景,集中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五期、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化林修复等一批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完成造林绿化19.55万亩。

据统计,崆峒区林地面积达到.63万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44%,森林覆盖率23.81%,森林蓄积量.18万立方米。全区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总面积公顷。

除了建设环城生态屏障,崆峒区还重点实施城区增绿添景、美丽乡村绿化、景观廊道建设、富民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等造林绿化工程,为实现山川增绿、林草增效、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富有优势特色的新路子。

仲秋时节,走进崆峒区峡门乡,平坦整洁的村庄道路、干净温馨的农家院落、花开灿烂的门前花圃……一幅幅绿水青山、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铺展开来。

漫步峡门乡各个街巷,店外经营、乱摆乱放等现象消失了,人车各行其道、有序通行,干净、整洁的环境展现出新农村文明的人居环境。

李秀琴在峡门街道经营一家商店已经30年了,她是街道变化的见证者。“因为街道每天都有很多拉煤、拉沙子的大车路过,商店门口土特别大,我每天打扫四五遍都不干净。自从今年大力开展整治以后,街道一下子干净整洁了,人心情都好了。”说起街道的变化,李秀琴感触颇深。

受疫情影响,这两年,有山有水、有文有景的美丽乡村,成了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在峡门乡白家山兰崆翠英农场,游客三三两两坐在天幕帐篷内,悠闲地喝着茶、聊着天。

白家山萃英农场是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在改善提升山、水、林、田、路环境的同时,着力打造的避暑休闲旅游地。农场采取“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农户”的模式,把农村环境提升、休闲旅游同特色种养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

这几天,在崆峒区草峰镇安家村的一处果园里,村民安贵红正带领村民采摘早熟苹果。年,在外打工的安贵红听说家乡种植苹果收益不错,便回来承包了亩土地种植苹果,如今已进入盛果期。“今年产量大概能有16万斤左右,苹果的行情比往年好一点,收入也比往年好。”安贵红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崆峒区按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夏秋有果”的建设标准,采取乔灌草结合、林果花搭配的模式,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和通村道路、文化广场、学校、村内闲置土地等区域的绿化美化,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各具特色的森林小镇和美丽乡村,共建成村庄绿化示范村56个;以高速公路沿线、区乡公路和乡村道路为主,建成“绿色通道”生态绿化林带工程条.61公里,栽植油松、柳树等绿化苗木.31万株,实现了乡村新建硬化路绿色通道全覆盖;以打造优质果品产业链为抓手,以推进果园标准化管理措施落实为重点,先后完成新植矮化密植苹果园2.36万亩,全区苹果栽植面积达到3.8万亩,花椒、核桃、杏等经济林达到7.6万亩,建成防灾减灾、水肥一体、综合管理等标准化示范苹果园31处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冷链物流园1处,建成冷藏气调库11处。

生态的改善,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目前境内有脊椎动物种,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鹳、金雕、大鸨、豹、林麝、梅花鹿6种,Ⅱ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大鲵、红隼、鸳鸯、灰鹤、红腹锦鸡、金猫等31种。

天蓝树绿,空气清新,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体会到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