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主题教育和林县党群心心相印脱贫步步扎 [复制链接]

1#
盖百霖副作用 http://m.39.net/news/a_6173056.html

62户人,这是今年和林县未脱贫数字。

贫困发生率由年的5.8%下降到0.08%,这是和林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交出的成绩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年实现全部脱贫,这是和林县作出的承诺。

抓*建:一支扛得起的工作队

这几天,虽然已到“猫冬”时节,但闫城营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却十分忙碌,大家正在填写贫困户明白卡。

村委会办公室墙上,闫城营村委会赠予驻村工作队的“用心抓精准、真心助脱贫”锦旗鲜红耀眼。

年3月,和林县委*法委干部李鑫被选派到巧什营镇闫城营行*村任驻村工作队队员、队长。上岗后,李鑫用20多天时间挨家挨户上门走访,详细了解户常住居民的住房、家电、农机、交通工具、水电、农田、林地、种养殖等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活质量、子女上学、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同时对流出的户村民进行了电话摸底调查,按照全镇的统一标准对每个家庭的收入、支出等进行了核算。

闫城营村由于地处巧什营镇西北一隅,交通条件一般,田地因盐碱化严重,水利设施老旧,农作物产量较低,属市级贫困村。

为改变贫穷,李鑫第一时间走访贫困户,到田间地头与老乡拉家常,扑下身子搞调研,了解群众所思所盼。

与此同时,精准研读国家*策、精准摸清辖区底数、精准制定发展思路……李鑫定制度、建纽带、立规矩,让闫城营村两委班子发生了显著变化,真正成了群众的“主心骨”。村委会利用整村推进贫困村村退出、户脱贫资金,投入到内蒙古正谷现代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猪养殖项目,两年来入股分红共获得资金13.15万元,在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今年实现了闫城营村整村脱贫。

解难题:既要“输血”更重“造血”

如果说*建是脱贫攻坚的“牛鼻子”,那么产业就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摆脱贫穷的基石。

今年41岁的兰月*身患尿*症,年被识别为贫困户,由于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他和妻子常年在家务农,还有两个儿子在读书,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见肘。

*府帮扶的2头母猪,4头小猪,让兰月*燃起了过上美好生活的希望。

“*府帮扶,自己也得努力,只有自己苦干实干,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兰月*说。

通过种养结合,如今兰月*一年收入超过5万元,由于医药费绝大部分都能报销,兰月*于年光荣脱贫摘帽。

年11月,马家夭村迎来了圣牧高科捐赠的第一批肉牛。

以肉牛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计划是和林县大红城乡马家夭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杨向东与“百企联百村”对接企业圣牧高科以及村干部们共同调研商讨作出的决定。

今年11月,圣牧高科又为马家夭村捐赠了10头肉牛,去年捐赠的肉牛经过喂养如今每头已价值2万元,今年的10头肉牛经过18到24个月的生长,一头肉牛的体重可达1吨。

与此同时,杨向东还带领村民千方百计谋致富:在马家夭村育苗50亩,让马家夭村各家各户以及大红城乡的20多个行*村有需求的农户们免费种植,然后以每斤元的价格收购;与内蒙古国粮公司合作,在大红城乡7个自然村以订单种植的方式种植东北大豆亩,目前也已产生效益;采取“入股分红”模式发展养殖,每年可为村集体至少增收5万元左右……

马家夭村的产业“造血”功能已初显,村民、村集体已掘到“第一桶金”。

促民生:用工作实绩架起*群“连心桥”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这是扶贫工作者们时刻牢记的一句话,大家用工作实绩架起了*员与群众的“连心桥”。

武松工作队以解决武松村整体脱贫致富问题为突破口,积极协调动员引导返乡农民工李锁兵大量流转承包闲置耕地,以发放耕地承包费、入股分红、签订中长期耕地流转承包合同等方式解决村里土地撂荒问题,并成立农业合作社,鼓励合作社申请创业贴息贷款发展村集体经济,引导和帮助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产业链,用以吸纳更多的村民能就近就地就业。

驻村干部董海平积极联系爱心人士、爱心组织捐资捐物,为五松途路村、报马房村送去大米、白面各多袋;主动协调帮扶企业出资7万元,改建了马老巴夭村2公里进村路、维修了巴兔夭村2个蓄水池,积极争取多方支持,投资约万元开工建设了绿色食品加工厂;因户综合施策,带动昆都仑村48户贫困户85人全部脱贫……

台格斗村*支部依托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新建了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平方米的标准化养羊小区,饲养基础母羊只,不定时与有需求的农家乐或社会企业联系出售,提高了村民养殖收入;将村内闲置土地亩承包出去种植牡丹,村集体及村民每年获得土地承包费4.8万元;与宇航人公司合作,建设沙棘种植基地亩,栽种经济林10多亩;村*支部积极为村民联系就近打工,为14位贫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的岗位;成功举办5届杏花节、3届采摘节,全村共开办“农家乐”9家,平均每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农家乐旅游总收入80万元。

市人社局驻大红城乡白其夭村第一书记马常青积极对接,跑资金、找学校,为贫困户段瑞清谋得了一技之长,使其自食其力实现了就业;对接帮扶单位工商银行呼市分行为白其夭村新建水塔,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

脱贫仍在路上,攻坚仍在进行。每一名扶贫工作者,都在用实际行动交出一张张温暖人心的扶贫“答卷”,他们就像*撒在基层农村的种子,在中国梦绽放的田野和山岗上,生根发芽。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首席记者李海珍通讯员胡文彬)

校对:马幺幺

审核:刘*

编委:阿拉腾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呼和浩特日报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