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特效药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513/4622778.html“林二代”:“憨小子”石伟
(作者:张美录王慧颖)
“憨小子”,是他在村子里的小名,村里的老人都这么亲昵地喊他。然而,“憨小子”不“憨”:他凭着聪明和睿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榆林林业学校;参加工作以来,勤学苦干,理论联系实际,逐步由一名普通干部成长为林业系统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从事林业工作25年来,获得了多项个人奖励,前后3次参加一线扶贫工作,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他,就是榆林市级劳模、府谷县林业工作站——石伟。
有“理论”支撑的劳动是最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劳动
年,石伟以优异的成绩被榆林林业学校录取,从此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分配到清水林业分站,在林业系统一干就是25个年头。25年来,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向单位前辈学习、向劳模学习、向群众学习。他谦虚谨慎、好学乐学,即将离岗的老领导把《果树整形修剪》《苗木管护》《林业病虫害防治》等许多专业书籍都留给了他。他如获至宝,把这些书籍都珍藏在书柜里。正是因为他为人谦逊、虚心学习、工作踏实,在单位领导干部中颇有影响力。
“同志们都很支持我,老领导们也经常指导我的工作。工作之余,我抽空翻看这些业务书籍,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我非常感谢老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鼓励和支持。”石伟说。
石伟不仅是一名机关干部、市级劳模,还是一位文化爱好者。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很多荣誉证书、专业书籍、文学书籍和书法作品。他爱练书法,在办公室的墙角堆满了他写下的临摩习作,字如其人,端正中见风骨。他酷爱读书,仅去年一年,在工作之余,就读过28本书。知道他爱看书,在西安理工大学上学的儿子经常给他买书。在他的影响下,儿子也酷爱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
石伟说:“多读书、勤练字,把自己变成一个兴趣广泛、爱好较多的人;学习*治理论,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素养的人,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他办公桌的右上角摆放着一块造型特异的石头,是他从家乡清水镇红谷梁村的石沟里捡回来的。他说:“我姓石,就要像这块石头一样,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他结实的身体,幽黑的脸庞,憨实厚道、坚韧刚毅的性格,就像一块石头,任凭风吹雨淋,寒暑交替,依然忘我的工作着。
朴素的家风积淀孕育了踏实勤劳的品格
石伟的父亲,今年73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五、六十年代的府谷,荒山恶石头,靠天吃饭,男人“走西口”,女人挖苦菜,生活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因饱受恶劣环境的困扰,爷爷给石伟父亲取名为“青山”,期盼青山绿水的宜居家园。因为家贫,石青山老人只读到了六年级就辍学回到农村,跟乡亲们一样,面朝*土背朝天,耕耘着贫瘠的*土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老人头脑灵活,是村子里第一个育苗人,也是村子里的致富引路人。
同村村民闫保小说:“开始我们不敢育苗子,保守地种糜子、玉米。在他的带动下,也开始育苗子。经济效益很好,比种粮收入高多了。”
“当时,种粮卖不下钱,一斤糜子才两毛钱。我们就开始育苗子,采用‘六四’制,就是全部土地的6成种树、4成种粮,主要是育白皮杨、紫穗槐、杨槐、杏树等树苗子。那时,石伟上小学,经营苗子的收入供他姊妹几个上学足够了。”石青山老人兴奋地说。
九十年代,老人又开始育松树苗和海红苗。随着技术的提高,苗子走俏,收入大增,才让石伟读完四年林业学专业课程。
石伟的父亲石青山老人说:“连自己的和承包的土地共育苗30多亩,育苗实际很辛苦,从整地、定植、浇水、修剪、管护都有技术含量。”言谈中,彰显老人确实是育苗的行家里手。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石伟就喜欢上了林业,因为他深深明白:父亲育树苗,让他完成了学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心有使命情系桑梓是他劳而不辍的原动力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对群众就积淀多少真情。
年,组织上抽调石伟到原王家墩乡做扶贫工作。石伟说:“那时,我主要给群众一些林业技术上的帮扶,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年至年,组织下派他到赵五家湾任退耕还林技术组组长,18年里,他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的友谊。引以为傲的是,群众的信任是对他最大鼓舞。
石伟说:“有一次,石峡梁村松树畔一位老人硬是不让在自己的荒地上栽沙棘,当时矛盾很大,情绪激化。我去了,老人才同意让种沙棘,原因是老人不知道*策,放羊时被发现了。我了解到他老伴常年有病卧床,劝同行的禁牧人员给个机会,重在引导。”
在石伟的努力下,累计指导退耕还林亩,累计向多名群众兑现退耕还林款余万元。
脱贫攻坚以来,石伟任古城镇五道河村和沙圪坨村第一书记。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他驻村帮扶,心系困难群众,谋求乡村发展,用辛勤和汗水浇筑了人生中一段精彩的记忆,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称赞,换来了贫困山村的美丽蜕变。
几年来,石伟帮助村里农户解决就业问题,销售农特产品,争取资金解决海红果树补植与病害防治问题,修通了通村路,办起了果干厂……
在石伟的驻村日记里,写道:“到了智障人张福仓家里,我触动很大……他的母亲80多岁了,走出张福仓的家,我想了很多。”“我们就是你们的儿女,我们会尽力而为……让你们过上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今天在村民赵玉林家吃了午饭,很不好意思,我在碗底下悄悄压了20元钱,愿他能收起。”这些语言和行动,无不彰显了他对父老乡亲的理解与热爱。
石伟调离后,依然挂念着这里的父老乡亲。在采访当天,到了五道河村吕五女家已是晚上九点多,他们见到石伟,激动地握住手,久久不愿松开。
古城镇五道河村村民吕五女夸赞道:“那时,刚开始建大棚,上面建了一万多方的大水塔,地里压了管子,解决了50多座大棚的用水问题。”
三年前,吕五女靠机耕地维持家庭生活,工作量大却挣不了多少钱;如今五道河村道路畅通,吃上自来水,有稳定的产业,吕五女花费30多万盖起了新房子,日子不比城里人差!
“非常想念五道河的父老乡亲,离开两年多,吕五女大哥已盖起了新房子,整个村子变化很大!”石伟高兴地说。
懂理论重实践让他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尖兵”
记者在田家寨镇采访时看到,连绵的山顶上满是风力发电的叶轮在空中旋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是一种绿色低碳产业。在广袤的地面上被乔灌草覆盖,满眼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深切感受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态理念。
在田家寨镇尧渠村荒山绿化的现场,见到了石伟,他正在检验苗木的质量,向植树工人讲述造林技巧,并叮嘱造林工人注意施工安全。
石伟说:“爱苗子就要像爱孩子一样,首先鱼鳞坑要打深,围堰要拍瓷实。栽植前,要去掉笼布和营养杯,便于以后扎根,吸收营养;栽植时,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深栽浅埋多浇水”,有利于根系舒展,后期勤于管护,才能提高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
多年来,结合我县地形地貌、土壤成分、降雨量、气温等地理特征,如何降低造林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以及苗木的空间布局,石伟有他独到的见解。“为有效降低造林成本,提高苗木成活率,坚持乔灌草结合,常绿阔叶花灌木搭配,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能更好地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石伟说。
石伟认真踏实工作,真心对待群众、关心工人,得到领导、同事、工人、农民的一致好评,他负责的造林片区推进快、成活率高、造林质量高。田家寨镇尧渠村民郝树宽说:“石站长对我们非常关心,每天到现场查验苗木质量,经常给我们教栽植要领,他的好多技巧有助于提高成活率,避免了返工和补植。”
“人挺能干,交给任务很放心。他担任好多项工作,如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指导工作,认真负责,善始善终。他是个急性子,安排的工作事不过夜,并且高质量完成,是我们林业系统的骨干和榜样。”县林站站长段海瑞这样评价他。
石青山老人用苗木的收入供养儿子上林校,改变了石伟的人生轨迹;石伟以丰厚的理论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成为林业系统的“劳动能手”,过上了美好的幸福生活,培养儿子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两代人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道理,和“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人生哲理。
石伟,只是府谷众多普通劳动者中的一员。像石伟一样的劳动者,他们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让自己的人生精彩,也让府谷的明天更加美好。
编辑:杨荣蔺舒蓉审核:崔美琴杨敏监制:李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