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的生活,不仅对于城市生活的人们来说是神秘的,对于普通农耕为主的农民也是陌生的。茫茫草原,怎么过好日子呢?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当地牧民阿日斯楞说“我们过着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们什么也不缺。没有*和国家的好*策,就没有我们的幸福日子。”为啥这样说呢?其实走入阿日斯楞的家,就能揭晓答案。虽然是牧民,但阿日斯楞家里轿车、砖房、骏马一养都不少,空调、WIFI、网络一样都不差。并且阿日斯楞家里的装修已经不是传统蒙古风格,而是一派北欧风格,家具现代又讲究,院子里还停着越野车、赛车和摩托车。
阿日斯楞刚30出头,他自己讲,他养了65头牛,52匹马,每天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骑着自己的摩托车,驰骋在自家的亩草场上放牧。那如此大的面积放牧,就不怕自己的马群和牛群出啥问题,或者跑丢了吗?其实他也用了黑科技。他在每头马和每头牛身上都装了定位器,即便是坐在家里也能通过手机查看马群和牛群的位置。
阿日斯楞和妻子还办了一个小型的家庭牧场,为游客提供民宿服务。妻子则在网络上销售自制的牛肉干等食品,一年家庭年收入能达20多万元。
而同样身处牧区的呼伦贝尔,则首创了“芒来模式”。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从年夏季开始,当地合作社打头,打破了以往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牧民们争相拆除了各自家的草场网围栏,将全部的草场和牲畜当做资本入股,寻求抱团发展。
当地牧民一些受雇合作社,变为职业牧民,还有一些则是向着民族奶制品加工业、民族工艺品加工业和草原生态旅游转移。这样,既能保护草原的原生态,还能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畜牧业,还能恢复传统文化,变身为旅游业。芒来嘎查实现了“多赢”。
在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右中旗,有一块不大和谐的盐碱荒滩,这里生活的牧民,是当地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而脆弱的生态也是当地发展的最大瓶颈。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已经54岁了,全家5口人,其中两个孩子,因为母亲得病,孩子上学都成了问题。
年开始,当地机关捐款万元,用于科右中旗的造林治沙,共栽种沙棘苗亩,7万多株。借此机会,白吉林白乙拉成为了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年也有正式工资拿了,一年1万多块。
白吉林白乙拉用这笔钱,加上当地的养殖补贴,在自己家养殖了10头肉牛,种了75亩地。而白吉林白乙拉的妻子孟兰,也在当地*府培训下,成了蒙古的“刺绣姑娘”,也有人叫她“绣娘”。年,他的孩子们大学毕业了,全家搬家到了80平方米的新居,全家一年收入有七八万,实现了顺利脱贫。
家住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东七家子村的姜玉珍,原本也是当地的贫困户。从去年开始,她在自家40亩地之中,其中7亩种上了沙果树,并在林间间种辣椒。除了这片经济林,她还开了一畦菜园,种上了绿豆、玉米,还养上了鸡鸭,全年收入有7万多。
在传统的农牧业区域,如今出现了很多像阿日斯楞、白吉林白乙拉、姜玉珍一样的新牧民,他们用自身实践着牧区向富裕的转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