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消费者被培养得最好的护肤意识就是——涂抹防晒霜。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到,其实现在防晒产品最多的槽点,并不是防晒效果不好!
所以有人纠结防晒霜用量不足效果打折扣,也没必要,因为大多数人都买了超过所需倍数的防晒霜。好多网友都跟我说:不用SPF50的不放心。
但是——
超高倍防晒在抵御紫外线的同时也有它的副作用。
肤感差、油腻、拔干、假白、搓泥的概率比中低倍防晒高,程度也更厉害。
又比如潜在的致敏、致痘、引发皮炎的风险也比中低倍的防晒要高。
这很好理解吧?
因为防晒剂添加量高,相应的风险概率就增大了。
所以现在去看防晒话题下网友的评论,很少有吐槽晒伤、晒黑的,大多数都是不满意使用感!
又要防晒效果好,又要安全肤感好,鱼与熊掌能兼得吗?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能!
01全面防晒策略,不只有防晒霜
想要维持肌肤健康、避免不必要的衰老,确实需要全年防晒,但并不等同于全年用防晒霜。
使用防晒霜,只是手段之一。
之所以被不断宣传,甚至可以说过度宣传的原因很简单:它是快消品。
按一支30ml的防晒霜使用一个月算,一年你就需要买12支,甚至“花心大萝卜”们会买更多,各种品牌、各种功效、五花八门。
但其他的防晒用品——UV伞、防晒衣、UV遮阳镜……很少有人会一年买十几款吧?可能一次购买就能用好几年。
这么说你应该能明白了吧?
对紫外线防御有效的措施有很多,防晒霜其实是在其他措施都无法实现时的无奈之举。譬如在沙漠地带旅游、在海边嬉戏、跋山涉水、需要解放双手时……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综合使用几种防晒手段,就可以将高倍防晒霜更换成更安全、舒适的低倍防晒霜。
02生物防御,“吃掉”紫外线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紫外线伤害皮肤,但却不知道它的损伤本质是氧化应激的过程,也就是会产生自由基来伤害机体组织。
你是不是想到了“抗氧化”?
没错,抗氧化的物质能够抵御紫外辐射的伤害。如果你早起护肤使用了强抗氧化的产品,本身就能帮助肌肤抵御一部分的日晒伤害。
「维生素E」、「维生素C」、「烟酰胺」、「β胡萝卜素」、「SOD」、「谷胱甘肽」、「辅酶Q」、「EUK-」、「硫辛酸」……这些抗氧化成分晨间护肤可以多用一点,选购防晒霜时也可以看看添加得多不多。
不过今天要介绍的生物防晒是几个植物。
▉翅荚决明叶
它生长在光照强烈的地区,所以“适者生存”地具备了防晒能力。它的提取物具有保护细胞DNA,防御紫外线损伤的功效。
▉沙棘
“同理可得”的沙棘,是喜欢日照、耐干旱、耐热又耐寒的“苦行僧”。它除了富含维生素C以外,所含的黄酮类具有吸收UVA和UVB的能力。也能修复已经发生的光损伤。
这两种植物,身体力行地说明了越是艰苦贫瘠的环境中自然生长的植物营养越丰富、生命力越顽强。而另外两种更小家碧玉的常见植物,也具有防御紫外线的效果。
▉芦荟
芦荟含有的「粘多糖」和「芦荟素」能反射紫外线,相当于物理防晒剂的作用。而「蒽醌」、「肉桂酸酯」、「香豆酸酯」能吸收紫外线,相当于化学防晒剂的作用。
再加上清除自由基和滋润的作用,对干皮来说可是相当友好。
▉番茄
上面三种植物都通过提取活性物质作用在皮肤来防晒,番茄就不同了。
经油烹调的番茄会产出番茄红素,它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所以每天吃50g左右的油烹番茄,就能由内而外地提高紫外线防御力。
03物理防御,我有金钟罩
物理防御不是物理防晒剂,而是通过遮挡、覆盖的方式来防御紫外线。
不被皮肤吸收的「二氧化钛」、「氧化锌」、「高岭土」、「滑石粉」、「氧化铁」等覆盖表面的矿物质都能反射紫外线。所以底妆产品的防晒值真的不是自己乱标注的。
不透明的衣物对紫外线也有不同程度作用,只要织物密度高,即便是丝袜都能部分抵消紫外辐射,只是对UVA的防御有限。
这些防晒产品现在越来越普及是个好事,是耐用品又不接触皮肤,经济又安全。
但还是大材小用了。
至少在五六年前,日本已经采用特种布料来制造窗帘。它可以把能穿透玻璃窗的UVA隔绝在外,又可以保持一定的透光率,还有隔绝温度的功能。
这不是广告说辞,而是几年前我在媒体工作时,亲自参与了对照实验——随机抽取60户市民持续一个月记录数据的结果,只不过是一层布,却极大地改善了室内环境。
可惜这么好的东西,国内却没什么人知道,连想买都很难买到。我好不容易在Nitori才找到成品窗纱,立马买了,全屋更换。几年过去,却发现这么好的产品,至今还是寂寂无名。
防UV的太阳眼镜也是必须的。
如果你有阅读说明书的习惯,会发现很多防晒霜是要求避免眼部使用的。一方面因为眼部肌肤很薄、结构不同,另一方面因为有暴露的黏膜,对一些防晒成分会很敏感。所以只有安全系数绝对高的防晒产品才能全脸使用。
这时候防UV的太阳眼镜就是解决眼周防晒的对策。
事实上,眼球本身也需要防御强烈的紫外辐照,所以现在有的隐形眼镜厂家已经研制出防UV的产品。
04化学防御,优先确保安全性
相对物理防晒剂来说,化学防晒剂最大的优点就是肤感好,但相对的安全风险也会高一些。
不过也不是没有把防晒效果、安全性和使用感均衡得比较好的。
▉「TinosorbM」+「TinosorbS」
这对姐妹花的组合可以覆盖全光段,稳定性和安全性都不错。虽然有轻微的致痘性、潜在水环境污染,但只要中低剂量添加就可完全避免,也不会产生泛白。
▉「MexorylXL」+「MexorylSX」
▉「UvasorbHEB」
覆盖nm-nm常见光段,紫外吸收效率高,安全性和稳定性都不错。因为它既是醇溶性也是油溶性,所以能提供较好的肤感。
▉「UvinulAPlus」
这是款优秀的UVA防晒剂,缺点是容易结晶析出,也就是物理性状发生变化。
这几款化学防晒剂,和物理防晒剂搭配组成的中低倍数防晒霜,就能完美地平衡肤感、安全性、防晒性能三者。
那么什么是中低倍数防晒霜呢?
SPF30/PA+++已经是高倍防晒,可以说中国绝大地区的非光敏性体质,夏季通勤防晒完全够用了。
SPF10/PA+这样的低倍防晒,在国内恐怕已经都绝迹了。但如果是防晒日霜的质地,在冬季用却是不错的选择。
假如你做足了物理防御,也用上了生物防御,那你对防晒霜的需求就可以降到最低,因为它的主要作用是:
A.防御地面漫反射到皮肤的紫外线
B.避免物理防御不到位引起紫外伤害
05“均衡金三角”,策略这么选
全面、高效的日晒防御,应该使用“均衡金三角”的策略。
确保用到三种防御类型不偏颇。
根据情境不同,我给你准备好了防晒策略速选——
不要盲目追求SPF50了,放下执念,不妨趁现在日照还不强烈,试试中低倍数的防晒霜,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