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年5月,空军某团运-5飞机从西北某机场起飞,飞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地区(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一架架“绿鹰”掠过西北高原的沟沟壑壑,从机上俯瞰,大地间正孕育生机。
这群“绿鹰”,就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从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就担负起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39年间,他们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坚持飞播为人民,矢志播绿助脱贫,飞播航迹遍布多个县(市)多个播区,在西部大地绘就一片片新绿,极大改善了播区生态,也帮助人民群众摘掉了贫困帽子,过上了幸福日子。
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过去林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年,榆林上空飞来一架架“绿鹰”,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驾机为犁,用飞机将林草种子播撒在榆林的荒山荒沙上,这一飞就是30多年。
“绿鹰”播撒的不仅是绿色,更是希望。放眼一道道山梁,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感慨道:“现在的榆林,大地绿了,群众富了。就拿畜牧业来说,我小时候30亩地养不活1只羊,飞播后1亩地可以养活6只羊。下一步我们在飞播林的基础上还要培育更多经济作物,让群众的日子过得更好!”
地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处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曾流传着“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的说法。这样的状况在“绿鹰”的坚持下悄然改变。截至年,“绿鹰”已经在这里飞播作业万亩,形成两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有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前侵蔓延,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一颗颗从天而降的种子扎根荒漠,播撒出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希望。
39年间,“绿鹰”的绿色航迹遍及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份、多个县(市)、多个播区,辐射和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飞播,绝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种子从机舱到大地不过几十米,但是要想让种子真正在大地安家,生根发芽,不仅需要一系列科学规划,更考验飞行技术。
大多时候飞播起降跑道是临时修建,起降难度大、风险高。有一次,葛克宏机组执行飞播任务返航时,黄沙呼啸而来,眼看就要将飞机吞没。当时载油量不够因此飞向其他机场备降,而即将着陆的野外机场,跑道很短,三面环山,情势十分紧急。狂风中飞机强烈颠簸,飞行员葛克宏努力控制飞机,蹬舵修正航线。在第一次尝试降落失败后,他第二次对准跑道艰难降落,飞机停下时,机头离跑道尽头只有20多米。
战风斗沙39载,他们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技术苛刻等困难,成功处置复杂天气中多种险情。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飞播的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与地方林业部门共同多次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
在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行员们都珍藏着一瓶自己曾经播撒过的种子,也将种子文化深深植根在自己的心中。沙拐枣具有抗风蚀、抗干旱的特性,它激励着飞行员勇敢面对一切困难挑战;沙棘的枝条匍匐生长,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仿佛就是飞行员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生动写照……一位“老飞播”捧起种子告诉记者:“我们播撒种子,还要学种子的精神,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生根发芽。要学种子扎下根,不要像沙子一吹就跑。”
年7月,空中航行指令师张建刚即将到达停飞年龄,他整理出自己36年的飞播心得,把“绝活”和经验都留在大队。而让青年飞行员受益一生的则是他像种子一样扎根奉献的精神,他对年轻飞行员说:“种子里有梦想、有希望、有力量,把自己的根扎进泥土里,就一定能播出更多绿色。”(经济日报记者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