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雪域高原的沙棘传奇
TUhjnbcbe - 2022/8/28 21:01:00
白癜风患者爱心工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10713468.html

这是年3月2日拍摄的“沙棘奶奶”桑旦。新华社记者洛卓嘉措摄

新华社拉萨6月23日电(记者白少波、王泽昊)年过古稀的桑旦老人有一群特别的“孙辈”。

桑旦居住在西藏隆子县忙措村隆子河边,一大片沙棘林围绕着这个村庄。晚饭过后,高原的烈日逐渐收敛,她一如往常来到沙棘林散步,布满皱纹的手抚摸着粗壮的沙棘树干。

“只要有空,我就会去沙棘林里散散心。”一棵棵沙棘,在桑旦眼中就跟她的孙儿一样。

从豆蔻年华直到古稀之年,桑旦一生都在照料这片沙棘林,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她为“沙棘奶奶”。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沙棘奶奶”和忙措村的兄弟姐妹,创造了一个生态建设的传奇。

如今的忙措村天朗河晏、绿树成荫。但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却是另一番景象。

当时,雨季一过,河水逐渐干涸,裸露在河床上的*沙,随狂风飞扬。桑旦说,曾经人们嘲笑满身尘土的隆子人是“聂巴阿贴组”,藏语意思就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

“屋里永远都是扫不净的沙,喝水时要一手端着碗,一手用衣袖遮住,喝一半倒一半,碗底留下一层沙。”桑旦说。

风沙一度成为隆子百姓的梦魇。

西藏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的村民在种植沙棘(年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泽昊摄

年,时任隆子县新巴乡乡长朗宗赴山西参观学习,了解到种树能有效治沙,回来后就跟群众讲:“隆子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

而隆子县地处高寒干旱区,平均海拔多米,适宜树种少,成活难。有人戏言:“想要栽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面对质疑,朗宗坚定地说,“以前种树失败是我们没有选对树种,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科学的办法就一定能把树种活。”

随后,朗宗带领群众在新巴乡忙措村的沙滩上试种下60亩的柳树、杨树、沙棘等5种树苗。经过实践证明,最终只有沙棘顽强地在碱性土地上扎下了根,存活了下来。

沙棘成了隆子人的“救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代饱受风沙肆虐的隆子百姓开始战天斗地、接续治沙,一场撼人心魄的“生态革命”,在隆子河谷拉开帷幕。

没有沙棘苗,群众就翻山越岭去找;没有马车,就背扛肩挑。不论早晚,大家在风沙地里忙活,汗水和着泥土沾在脸上……

河滩地布满砾石,镐头和铁锹挖下去,震得两手发麻。但隆子群众靠着惊人的毅力,硬是把一片片洼地平整了。一株株沙棘苗被村民们栽了下去。

这是年10月7日拍摄的隆子河谷的沙棘林。新华社记者旦增尼玛曲珠摄

桑旦那时只有17岁,负责给树浇水,她生怕漏了哪棵树,每天都是最后一个回家。“有时跟磨坊抢水,我夜里偷偷往地里引水。磨坊大爷为此老跟我吵架。”

在那段热火朝天、齐心协力植树的日子里,桑旦兢兢业业地呵护着每一株幼小的树苗,连睡觉时都在操着心。“沙棘一定要活下去……”桑旦在心里反复念叨。

十年树木,绿染荒滩。半个多世纪过去,在一代代隆子干部群众的努力下,隆子河谷筑起了一道绵延40多公里、占地7.5万亩的“绿色屏障”,被评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林。

隆子绿了,百姓的生活也美了。

西藏隆子县新巴乡忙措村参与种植沙棘林的村民代表在沙棘林里留影(年7月11日摄,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隆子县生态环境已有了大幅改善,林间草木逐渐茂盛,牛羊有了饲草;降水量升高,空气得到了净化;土地盐碱度下降,青稞亩产从斤提高到斤……

“多名群众当上护林员,生态改善也让现代农牧业发展了起来,群众收入越来越多。”忙措村原支部书记索朗拉杰说,现在百姓吃上了“生态饭”。

年,隆子县被评为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起来的隆子,正加速让群众富起来。隆子县将培育的优质沙棘苗木卖到西藏各地,同时还谋划着沙棘果深加工产业。年,该县对外出售沙棘苗、沙棘果等的总收入近万元。

盛夏时节,隆子河两岸的沙棘林苍翠如黛。俯瞰这片沙棘林,犹如一条“绿色哈达”,守护着这里的碧水蓝天。

1
查看完整版本: 雪域高原的沙棘传奇